“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在世时,文章写得好,诗写得好,受到与他同时代的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刘禹锡等名家的推崇;他善于发现人才,给予引荐、提携、帮助,受到众多后学的爱戴。韩愈不但是唐代诗坛的“伯乐”,而且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在他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所谓的“八代”,包括东汉在内的八个朝代,即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苏轼认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一改东汉以来八个朝代的衰败文风,文学得以振兴;宣扬儒道,使天下人从沉沦中得到拯救。所以从宋朝以后,把韩愈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领军人物,称韩愈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百代”,是指久远的年代;“文宗”,文人的楷模。“百代文宗”,可以解释为历代文坛的宗师)。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主要是提倡古文(秦汉以来的散文),反对东汉以后兴起的、空洞无物的骈体文。韩愈提倡文章要讲究真实,言之有物,开创了唐宋及以后散文时代的先河。韩愈写了近400篇各种题裁的文字,包括: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进学解》、《杂说》、《师说》、《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论迎佛骨表》、《祭十二郎文》等,都是韩愈写的古文精品。
韩愈一生,除了撰写古文外,还写了359首诗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水部”,是“水部员外侍郎”官职的简称;“张十八”的“张”,即张籍,“十八”是张籍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员外”指张籍担任的“水部员外侍郎”。据介绍,这首诗写于823年的早春时节,是韩愈相约张籍外出游春而作。除此之外,我在《千家诗》中读到过韩愈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能选入《千家诗》,说明这首是写得好。读完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韩愈的委屈、愤慨和悲伤。韩愈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就是被贬官。韩愈为什么会被贬官?是因为写了“论迎佛骨表”,劝唐宪宗不要兴师动众,到法门寺迎奉“佛骨”到宫里。韩愈说:信奉佛教,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这就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处死,经宰相裴度等说清,才免于一死,被贬到遥远的潮州担任刺史。诗中“一封朝奏”指的就是《论迎佛骨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韩愈途中所见所感。“蓝关”,即蓝田关,也叫“峣关”,在陕西蓝田县城南,是从长安翻越秦岭的关隘。韩愈看到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当面交代,我死了后,就把我的尸骨埋葬在弥漫瘴气的潮州江边。评论认为,韩愈这首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感情真切,是韩诗的精品。
韩愈被贬潮州后,没有消沉,而是尽心尽力,在潮州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口碑很好,以至于为韩愈建庙纪念。韩愈在潮州8个月后,被召回长安,由原先的刑部侍郎,改任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副部长)。824年,因病逝世,终年57岁,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