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写过兵书的诗人杜牧

西安核酸检测贴纸第五套“唐诗天团”中的杜牧,没有“绰号”,但他在唐代诗坛中享有很高地位,与李商隐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小李杜”,以区别李白、杜甫的“李杜”组合。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杜佑是一位传奇人物,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卒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2),享年78岁;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是六朝元老,三朝宰相。他不但是一位大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大学问家,以36年时间,编撰了一部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政书,200卷,190万字(1988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杜牧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和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经学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诗写得好,赋也写得好,还研究过兵法,撰写过兵书。杜牧的字也写得好,尤其行书、草书,有很高造诣。北宋时期的《宣和书谱》说:“(杜)牧作行、草,风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杜牧,借助浑厚家学,23岁写了一篇《阿房宫赋》,赢得声名。26岁进士及第,走上仕途,历任监察御史、史馆编撰,以及黄州、池州、湖州等多地刺史,最后官至中书舍人(主要掌管诏书起草)。晚年,长居樊川(在今西安城南少陵塬与神禾塬之间),自号樊川居士;出的文集,也叫《樊川文集》。杜牧曾经居住过的樊川遗址,已经是西安樊川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杜牧一生写过1000多首诗(丢失不少),收入《全唐诗》的仅有541首。杜牧的诗,在晚唐时期,独树一帜。元朝人辛文房写的《唐才子传》说:后人评价杜诗用了八个字,即“ 铜丸走坂,骑马注坡”。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写得非常流畅俊爽,像铜板从斜坡滚下来、像骏马从斜坡疾驰下来一样,读来余味无穷。
杜牧有好些诗,不少人会背诵,或者记得诗中一些金句。《清明》这首诗流传最为广泛。每到清明节时,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深秋时节,人们一看到红叶,也会想起《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像《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过华清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或者能想得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想得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年轻时的杜牧,在身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年代,渴望济世安邦。他曾经读过兵书,注释过《孙子兵法》;撰写过《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著作;曾上书李德裕(唐武宗时期的重臣),谈论用兵之法(据说被李德裕所采纳)。进入仕途后,杜牧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诗歌创作上,不再谈及军事了。他努力写作,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可供我们学习、吟诵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