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度百岁乃去”的奢望

前天(7月18日),我收到了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同乡、同庚、同学(中学)石君通过“朋友圈”发来的《中国人口年龄构成》(见附图)。《年龄构成》以表格形式,从1-5岁开始到100岁以上,共分21个年龄段,并标出每个年龄段的人数和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我注意到人数最多的是31-35岁、51-55岁年龄段,都分别拥有1200多万,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8.5%以上;最少的是100岁以上的,只有1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其次是96-100岁的,有8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再其次是91-95岁,有365万,占总人口的0.26%。我看完《年龄构成》以后,就通过微信给我同乡说:“咱俩是0.26%中的一份子,不容易。再加一把劲,争取活到100岁!如何?”我的同乡回复说“努力争取”!
活到百岁,只是我们俩的一个奢望。在现实生活中,一百岁就好像是一个高门槛,很难逾越。号称“长寿系”的北大哲学系,活过百岁的只有2020年作古的张世英(刚到100岁),其他“长寿教授”,虽都年过鲐背,但都止步于期颐:冯友兰95岁,张岱年93岁,任继愈93岁……北大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98岁逝世,离百岁只有一步之遥。今年7月14日,我哥哥的一位中学同班同学蓝君,也只差2年,就告别亲友西去,终年98岁。我们学校建校就将70年了,只有一位参加过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夏季奥运会的郭教授,享年103岁高龄离世。过百岁,何其难也!
在中国,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在其《洪范篇》中,就把“寿”作为 “五福”之首(五福,包括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就力主“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为此,还衍生了许多为实现长寿的“术数”(如气功、拳术等)。但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社会环境的制约,尽管都在追求长寿,但寿星寥寥无几,全国人口人均预期寿命低下。据史料记载,194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人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预期寿命才有了很大提高。到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今年7月5日,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93岁了,居于中高等收入国家之列。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百岁村”、“百岁乡”乃至“百岁县”也相继涌现,有些地区曾专门组织人力,调查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但都没有找到可供推广、复制的长寿经验。因为,“长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现在比较共识的一点,就是百岁老人大都心态好,乐观平和。
我在退休前,健康状况不尽人意。退休后,工作压力小了,休闲时间多了,有精力关注如何健身的问题。我按照世卫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基石”,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样下来,一些慢性病不见了,身体体质好多了,能吃、能睡、能动。现在虽年过九十,还能每天坚持走步,每天清早4点起来写微博,还能游泳、做俯卧撑。我的健康现状,得到了周围朋友们的肯定,认为能成为第二个郭老师(郭老师活到103岁)。前些日子,我们学校宣传部在学校官网上,发布了《从北大到西体,林思桐的别样体育人生》专稿。这让更多朋友们认为我能活过百岁,我也因此慢慢孕育了“度百岁乃去”的奢望。前天,我的邻居、相交60多年的朋友王君,抓拍了我走路瞬间(见附图)。我把这张照片发给我的练友郑君,权作一次交流。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给我回复了一首“打油”;“年过九旬像十八,挺胸甩臂膀大步垮。神采飞扬意风发,健康百年人人夸”。显然,写得过于夸张了。
我有活得更长一点的愿望,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健健康康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