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我想起了“长夏”!
(2022-07-17 15:50:12)
昨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第一天,标志着为期四十天的“三伏”开始了。这让我想起了不太为人关注的“长夏”。
什么是“长夏”?在还没有谈这个话题前,有必要说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五行”,包括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认为,宇宙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也都是这五种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形成以后,有人把它引入人体,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也有人为把“五行”引入自然界,在一年四季中增加一个“长夏”,成了五季。这样就能与“五行”相对应了。“长夏”的时间安排在“小暑”与“立秋”之间,即阳历的七月七日到八月六日。“长夏”是从夏季三个月里分出来的一个月。因此就有“一夏分两季”的说法。由原来的春、夏、秋、冬四季,增加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每季的时间分别为:春季二月四日—五月四日;夏季五月五日—七月六日;长夏七月七日—八月六日;秋季八月七日—十一月六日;冬季十一月七日—(下一年的)二月三日。春、秋、冬的时间不变;原来夏季的时间,一分为二,夏季占两个月,长夏占一个月。
把一年四季增加为一年五季,就能与“五行”相对应了: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古人根据自然界现象,创立了“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所谓“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五行”中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相生”现象。所谓“相克”,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克伐和制约的关系。“五行”中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就是“相克”现象。
发现了自然界“相生”、“相克”现象,我们就能更好理解古人增加“长夏”一个“季节”的重要意义。
“长夏”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时间划分。医学常识告诉我们,“长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一年中摄生延年的最重要时刻。“长夏”,最早见于《内经》,与五脏中“脾”相对应,属“土”。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居中,与“长夏”之气相同,主气为湿(“长夏”时节雨水多,湿气特重)。“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不但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同时也对应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五行”学界认为,一年四时,假若没有“长夏”的“化”,则草木虽荣,而终不成果实,秋既无收,冬亦无藏。同样,中医学界认为,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有了脾的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人体之所以能生存,均赖于脾胃的运化。而“长夏”为脾所主。所以,在“长夏”之季,要养脾摄生。“长夏”处于“小暑”与“立秋”之间,气温高,最适合冬病夏治,达到养护身心的目的。“三伏贴”就是利用阳气最盛的时候,借阳补阳,冬病夏治。盛夏天气,也容易罹患肠胃疾病,所以特别要重视摄生保养,以免脾胃受损,影响消化吸收,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