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并非徒劳无功

“对牛弹琴”,是一个经常听到的成语,用以说明对不能理解你的人,说得再多,都是无济于事,浪费口舌。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来自于东汉时期的牟蓉在《理惑论》中写的一段话:“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音meng第二声)之声,孤犊(音du第二声)之鸣,即掉尾奋耳,蹀(音die,第二声)躞(音xie,第四声)而听。”这段话的意思是,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公明仪的演奏家,曾对着牛弹奏了一首很高雅的“清角之操”。牛无动于衷,照样趴着吃草。不是牛听不见他演奏的声音,而是听不懂他弹的是什么。后来公明仪弹奏了像牛虻蝇一样的声音和小牛犊孤单时一样的呼唤。这时,牛立即摇起了尾巴,竖起了耳朵,小步走近弹奏者跟前,静静地听他演奏。”
通过“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我们会发现,牛是有听力的,关键是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因而,国内一些乳牛养殖场,根据公明仪的经验教训,开始了给乳牛弹奏(或播放)悠扬音乐,让乳牛心情舒畅,增加乳汁分泌的尝试。我在网上看到:2007年7月,河南偃师市缑氏镇布家村奶牛养殖场,每天由一位女学生给奶牛弹奏乐曲2小时(后来改用录音机)。一段时间后,奶牛产奶量,由平均每天产16公斤,提升到23公斤。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教授李明认为,牛听了舒缓音乐后,会促进内分泌,食量增加,产奶量也随而增加。广东从化县太平镇也曾经有过奶牛听了音乐后,增加了产奶量的报道。报道说:从2016年12月10日开始,,给60头小奶牛每天播放3次音乐,每次2小时,结果,食量增加,每头牛产奶量,每天增加2公斤。
从这些报道的事实说明,“对牛弹琴”,并非徒劳无功,问题在于对牛谈什么样的乐曲。偃师市也好,太平镇也好,他们那里的奶牛场,弹的都是轻音乐而不是“迪斯科”。由此类推,对人说话,也要分清对象,讲究方式方法;要像开锁一样,什么样的锁,就用什么样的钥匙。这样,“对牛弹琴”成语的性质也就变了,变为对人说话,要像对牛弹琴一样,不要胡乱说,要有针对性;要不,你讲了再多,听不懂,等于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