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家步道”

前天(6月10日),是毛主席为中华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70周年纪念日。毛主席“题词”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70年来,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卓著,并在此基础上,竞技体育也得到飞快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体育,让全民健身体育更上一个台阶,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了8各方面29条政策措施。8各方面包括了: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这8个方面的内容,我重点学习了“更绿色的健身载体”。借此平台,就把我学习所得,与亲友分享 。
所谓“绿色健身载体”,就是为健身者提供新的空间和新的活动内容。新的空间是指让人民群众,走向大自然,在绿色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这就要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支持体育公园建设,拓展全民健身和休闲游憩的新空间。新的活动内容,是指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加冰雪、登山、攀岩、露营、汽车、摩托车、水上、航空等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已经成为阳光、快乐、绿色、健康的代名词。这一部分内容中,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最为引人瞩目。
在我们国家,没有过“国家步道”,只有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国家步道”这个词组是舶来品,是改革开放后从外国引进的。最早提出“国家步道”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的森林学家班顿麦凯。1921年,他发表了《阿帕拉契亚小径:区域规划中心的一个项目》,1923年开工。班顿麦凯提出的“小径”,被翻译成“国家步道”。从此,“国家步道”这个词,就在世界各国流传。
目前,国内对 “国家步道”的解释是:用于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亲近自然等各种需求的慢行廊道系统,是服务全龄人口的高品质休闲游憩空间。徒步其中,可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让人们感受荒野之美、人文之美,在促进健康、休闲游憩、遗产保护、公众教育、国家认同中发挥作用。国家步道应是位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跨度长,具有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的国家代表性,跨越众多名山大川、典型植被类型或生态类型的一系列线性通道系列。“国家步道”的设计、建设以及管理,都由国家或国家部门负责。
2017年11月,国家森林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罗霄山、武夷山共5条。这5条森林步道,贯穿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累计长度上万公里,是优秀的地理地标、生态地标和文化地标。2018年,陕西省体育局发布了《秦岭国家健身步道规划指导意见>,正式启动秦岭国家步道建设。步道建成后,将串联起秦岭沿线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秦岭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2019年10月,国家黄陵1号步道启动仪式,在黄陵举行。以黄陵为起点,贯穿西安、延安,成为西安以北的户外运动黄金线。截止2018年11月,国家已分别建成23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国家步道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极大地促进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有效地提升全民的身体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