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诗中的诗句。诗句很通俗,很形象,能很快让人想起诗中呈现的画面:有的人会想到一只蜻蜓立在刚刚露出水面、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叶子的荷叶角角上面(见附图);有的人会想到一只蜻蜓立在花梗顶端含苞待放的荷花角角上面(见附图)。究竟是立在还没有舒展开的荷叶角角上呢,还是立在花梗顶端的花苞上呢?争论了不知多少年了,似乎还没有共识:你说你的观点,我讲我的看法。我早期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有一幅插图,插图画的是一只蜻蜓立在花苞上。先入为主。几十年来,杨万里笔下的小荷露出的“尖尖角”,在我脑子里显现的就是待放的花苞。正是凭着“先入为主”的这个印象,昨天(5月29日)早上,当我在小雁塔园区晨练路过人工湖旁边时,看到了湖中的荷梗已经抽出的好些花苞,尽管没有立在花苞上的蜻蜓,我还是拿出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见附图1.2.3)。
为了弄清小荷“尖尖角”的真相,有人试图从作者杨万里相关的作品里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好主意。
杨万里,南宋的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一起,合称为南宋“四大诗人”。杨万里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多产诗人,一生写下了2万多首诗,现存的有4200余首。有人统计,在现存诗歌中,咏荷的诗作有180多首。遗憾的是,所有诗作,只有写作年份,没有注明哪一月、哪一日。所以没有办法从写作时间来推断《小池》诗中描写的是荷叶角角,还是花苞角角。于是有人又从杨万里的用词习惯来推断是荷叶角角还是花苞角角。分析结果认为,杨万里在描写荷叶时,所用的词,大多用的是“荷叶”、“荷”,或加一个形容词为“小荷”、“池荷”。如:“都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 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北宋的苏轼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唐代的李商隐也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中的“荷”,指的都是荷叶。杨万里在描写荷花时,大多用荷花、或芙蕖。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芙蕖落片自成舡(音chuan,第二声,即船),吹泊高荷伞柄边”。根据杨万里用词习惯分析,“小荷才露尖尖角”,应该是指荷叶角角,而不是花苞角角。
明清以来,尽管对《小池》诗中小荷的“尖尖角”解释不一致,但对该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却惊人相似,都认为对崭露头角的、有才华的年轻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赏识、支持和鼓励!
荷花原产于中国。远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古人就认识了荷花。《诗经.国风.郑风》就有:“山有扶苏,隰(音xi,第二声,低洼湿地)有荷华”的诗句。《楚辞》也有“制芰荷(芰,音ji,第四声,即菱角)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句子。北宋人周敦颐写了一篇《爱莲说》,让荷花(莲)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我小时候,没有见到过荷花,因为在初中课本里读到过《爱莲说》,让我早早就知道了荷花(莲)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很漂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也很清香,而且“香远益清”。从古到今,不但周敦颐“爱莲”,凡是见到过、闻到过荷花的男女老幼,都喜爱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