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昭陵六骏”

在昨天(5月25日)写的“博文”中,我提到了“昭陵六骏”,限于篇幅,没有展开细谈。现在把我了解到的有关“昭陵六骏”的基本情况,略加整理,写出来与亲友分享。
所谓“昭陵”,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它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音zong ,第一声)主峰上,距西安70公里,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昭陵”,建于贞观十年(636年),直到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06年,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为唐代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见附图)。
“六骏”,是指唐太宗在南征北战中骑过的六匹战马。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改年号为“武德”。从武德元年(618)开始,时年仅有20岁的李世民,就开始了连续几年征战,消灭了周边大大小小割据势力:武德元年(618),骑乘战马“白蹄乌”,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武德二年(619),骑乘“特勒骠”,击败河东地区(即今山西)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先后骑乘“飒露紫”、“青骓”、“什伐赤”,俘获窦建德、王世充;武德五年(622),骑乘“拳毛騧”击败刘黑闼。
“射人先射马”。在与割据势力征战中,对方首先射杀李世民的坐骑。据统计,在与窦建德交战中,“青骓”身中5箭,死于沙场;在与王世充交战中,“什伐赤”臀部中5箭,死于沙场;在与王世充交战中,飒露紫前胸中一箭,流血不止,死于大本营;在与刘黑闼交战中,拳毛騧身中9箭,死于沙场。6匹战马,战死4匹,而李世民只受伤一次,真是人间奇迹!为了纪念这些有功战马,唐太宗于贞观十年(636)诏令:“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说的是他骑的战马,将他在危难之中解救出来,所以要把它们的形象雕刻出来,长眠在一起。几句话,写出了唐太宗与战马同生共死的情义。唐太宗还为每匹战马写了“赞词”。“昭陵六骏”是由唐朝一级画家阎立本绘制,由工艺大师阎立德雕刻。雕刻“昭陵六骏”,不是后人的主张,也不是根据唐太宗的遗愿雕制的,而是太宗在世的时候,专门“诏令”绘制、雕刻的。早先,“昭陵六骏”叫“昭陵六马”,宋朝人游师雄主政陕西时,将“昭陵六马”,重新命名为“昭陵六骏”。更改后,都认为更有战争凯旋和政权巩固意义,且朗朗上口,意象清晰。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前,有一位人像雕刻,那是唐太宗的“随员”丘行恭。在平定王世充战斗中,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前胸被箭射中,血流不止。这时,丘行恭见状,立即下马,把自己的坐骑让太宗骑乘,并立即拔出“飒露紫”被射中的箭头,唐太宗也因此得以安全回到大本营。为了纪念丘行恭的“壮举”,太宗特令要把丘行恭与“飒露紫”刻在一起。
昭陵六骏,现在在陕西碑林博物馆展出的只有4骏是真品,有2骏是复制品,分别是“飒露紫”和“拳毛騧”。据罗振玉在《石交录》介绍,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将昭陵六骏运往洹上村(袁世凯居住所在地)。文物商人因石体重大,搬运不方便,将“飒露紫”、“拳毛騧”“剖而运之”。袁克文一件不是完整的,而是被“肢解”了,就不接受了。后来就被在北京的美国文物贩子买走并运往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国家文物机关经过多年交涉,想让“飒露紫”、“拳毛騧”回归祖国,但未见结果,只能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