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张“杨梅”照片说起

(2022-05-04 06:43:51)


几天前,福建老家的小侄子明明,给我发了一张杨梅照片(见附图1)。一见照片,我很快就认定是杨梅,尽管来西安几十年很少见到这种水果。随之而来的,就开始流口水了。这是条件发射。在我没有离开福建前,“谷雨”前后,都能吃到杨梅。杨梅含有苹果酸、草酸、柠檬酸等多种酸性物质,再成熟的杨梅还是酸的,只是比还没成熟的杨梅的酸度低一点而已。几十年来,脑子里就留下了“杨梅是酸的”烙印。

看到杨梅就会流口水,不由得让我想起“望梅止渴”这个被广泛流传、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个成语,据说与曹操有关。南朝宋的一位文学家刘义庆,在他编写的《世说新语. 假谲》中这样写道:“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文中的意思是说:曹操(魏武帝)在一次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部队将士都渴不可耐。于是曹操下令说:‘前面有一片杨梅树,树上都挂满杨梅,甜酸可口,能止渴’。士兵听到后,都流出口水,便继续往前走,最终找到了水源。后人就把这件事,总结出了一句“望梅止渴”的成语。

对“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流传很广,但理解并不一致,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有人认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畏缩,应该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这样就有勇气去战胜困难,夺取成功;成功的取得,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但有的人却把“望梅止渴”理解为: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安慰自己,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相比之下,前者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的理解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

我们闽西客家有一句民谣:“食(吃)桃饱,食(吃)李饥,食(吃)了杨梅到暗(天黑)归”。我从小就听到过这段民谣。前两句,我能理解;后面那一句,我理解为吃了杨梅会拉肚子,会得病,所以到天黑才回到家里。受这段民谣的影响,我对杨梅没有一点好印象。直到今天,我对“吃了杨梅到暗归”这句民谣,还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根据营养学家介绍,杨梅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杨梅富含纤维素、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含量的蛋白、脂肪、果胶,以及8种对人有益的氨基酸,所含的钙、磷、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杨梅还具有药用价值。杨梅能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还能减肥、治便秘。我有一位在宁波工作的忘年交刘君,也学会当地人那样用杨梅泡酒,滋补身子(浙江是杨梅生产大省,用杨梅泡酒是一种民俗)。杨梅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报道,浙江仙居产的特大果形的“东魁”杨梅,在香港,每只杨梅售价1美元;在法国,1公斤售价约合人民币280元。

中国杨梅主产地在浙江余姚、慈溪等地。那里的杨梅进入盛产期,一棵杨梅树能产50-80公斤,有的一棵能产300公斤,最高的达到500公斤。果实除鲜食外,可制罐头、果酱、蜜饯、果汁、果干、果酒等。

 杨梅全身是宝,连杨梅树皮、树根都可入药。通过学习,我改变了对杨梅的认知,再不敢小觑在人们心目中并不起眼的杨梅和杨梅树了。

从一张“杨梅”照片说起

从一张“杨梅”照片说起

从一张“杨梅”照片说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