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戴柳”与观音菩萨无关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今天,我福建老家的侄儿侄女,将准备三牲、瓜果、茶点、香烛,祭拜我已故的亲人。我不能亲临墓地,只能委托我的小侄女,代我给坟地拔草、给亲人敬香,感恩先人,追思先人!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进入暮春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把这个节气取名为“清明”。“清明”,不但是一个节气,而且是一个节日,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因而也把“清明”叫做“清明节”。把“清明”变成“清明节”,那是唐朝以后的事。
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非常重视祭天祭祖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把祭祀与军事并列为国家大事。所以在史书上会看到每年元旦(年初一),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去天坛祭天,去地坛祭地,去宗庙祭祖。民间怎么样祭祖?史无明载,不得而知。但自战国时期的晋文公把介子推(晋文公患难时的恩人)在绵山自焚的那一天规定为“寒食节”以后,民间祭祀逐渐得到普及。这可能也与墓葬改革有关。据古书上介绍,上古时期,人死了后,“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有墓穴,不建坟丘。到了秦汉时代,才有了有“坟丘”的墓葬,即现在所说的“坟墓”,给上祖扫墓(也称上坟),才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
按历法计算,“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在“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节”与“清明”合并,“清明”也就成了“清明节”了。“清眀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写照。
民间清明节祭祖,形式多样。据介绍,我国不少地方会在清明节这天,像重阳节头插菊花、臂佩茱萸那样,在头上戴上柳条编制的“柳圈”(见附图)。清明节为什么要头戴“柳圈”呢?我在网上看到,头戴“柳圈”是从观世音菩萨那里得到的启示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人们从观世音菩萨的塑像看到,她左手拿“净瓶”,右手拿“柳枝”。传说观音手里的“柳枝”,蘸一汪清泉水,能救活天地灵根人参果;蘸一滴净瓶水,能祛祸辟邪,治病救人。虔诚的善男信女就认为柳枝是一种“神物”,带上它,就能保平安;清明节带上它,还能保佑已故的亲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戴“柳圈”就慢慢成了习俗。
清明头戴“柳圈”的习俗,比较符合事实真相的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晋。晋文公为了永远铭记介子推的救助之恩,曾把与介子推一起被烧焦的柳树、后来又死而复生长出的枝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把从那棵柳树截下的木块做成“木屐”,时时穿于足下。头戴“柳圈”,足穿“木屐”,旨在追思和感恩介子推。晋文公头戴“柳圈”、足穿“木屐”的事,慢慢由宫内传到民间,由晋国传到周边各国,历经秦汉南北朝,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
观音菩萨,原称观世音菩萨。因避讳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就把观世音改成观音。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据史书记载,唐以前,观世音菩萨是男性,唐朝以后(具体时间是在武则天以后)才是女性观音。女性观音,右手拿柳枝;男性观音,就不见手拿柳枝。由此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清明头戴“柳圈”,与观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