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柳风雪”今何在?

“灞柳风雪”是关中八景之一。“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包括了太白积雪、草堂烟雾、咸阳古渡、雁塔晨钟、曲江流饮、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什么时间就有了“关中八景”的文字记载?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据报道,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块刻于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时任河东盐使朱集义作诗、作画的“关中八景”刻石。从这刻石所见,可以判定“关中八景”形成时间,最迟应在康熙年间。其实,按一般常理,没有形成“关中八景”说法以前,“八景”中的景观,应该早已得到民间认可。从康熙十九年到现在,300多年过去了,“关中八景”还在吗?据我所知,有的还在;有的见不到了,例如“灞柳风雪”。
“灞柳风雪”,指的是每年暮春三月,在灞桥所在地的灞河两岸栽种的柳树,柳絮飞舞,如同飞雪一般,从天而降,蔚为壮观,被认为是长安一景。
灞河(灞水)是“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西安灞桥区、未央区,然后在未央区与灞桥区之间注入渭河,全长109公里。史书记载,灞河原叫滋水。春秋时的秦穆公称霸西戎,把滋水改为霸水;后来在“霸”字旁边加了三点水,成了“灞水”,并于河上建桥,称作灞桥。
灞桥,是西安东去的必经通道。秦穆公修建的灞桥,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负盛名的一座桥。从春秋到近现代,历代都非常重视这座古桥。由于洪水原因,灞桥多次被冲毁,也多次进行重建。据介绍,“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重修过一次,还改名为“长存桥”;以后,隋朝开皇年间、唐朝中宗年间、宋朝神宗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道光年间,都重修过灞桥。1955年,修建了钢筋混凝土桥;现在这座新桥,是2004年建造的。
灞桥所在地的灞河两岸,据说从汉代就种植了柳树,到了隋唐时期,种植柳树,成为一时风尚。史书上说,隋炀帝喜爱柳树。他到扬州时,曾下旨在扬州地区河道两岸种植柳树,并赐柳树姓杨。这就是柳树为什么又称杨柳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欢柳树,曾向天下人传旨:“街道两旁,广栽柳树,以荫行旅”。有这两位当朝皇上,又都生活在长安城里,影响所及,在灞桥这样重要通道的渭河两岸广栽柳树,是必然之事。有了柳树,在暮春三月,柳絮飞舞,如雪花飞扬一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是“灞柳风雪”!
唐朝灭亡后,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城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栽下的柳树也慢慢老去了。没有了柳树,哪来柳絮,哪来“灞柳风雪”?
西安新建的“中国唐苑”,移种了许多古树,其中就有从灞桥“迁移”来的灞桥柳。我看到过,也拍过照。
“灞柳风雪”今何在?在古书里、在刻石里、在古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