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谁清谁浊?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国风. 邶风. 谷风”中,有“泾以渭浊,湜湜以沚”的诗句(湜,音shi,第二声,水清的意思;沚,音zhi,第三声,水底)。诗句的意思是:泾河水因为渭河水的注入变得浑浊,但还清澈见底。所以学者们认为春秋以前,泾水清,渭水浊。
有专家说,出现“泾渭分明”的水文景观,光靠两条河的水色(一清一浊)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必备要素:必须仰赖于水的密度、温度、酸碱度等要素;必须仰赖于河道的角度,即小于90°的锐角。因为交汇角度呈现比较小的锐角,交汇后两道河水才容易保持几乎是“平行”流动,齐头并进,从而出现较长的分界线。如果两河交汇点,以接近直角方向交汇,水流方向相互交叉,河水很快就融合,没有了分界线。另外,两条河的水流量不能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太大,水流量大的就会稀释水流量小的,两者的界限就不明显了。泾河和渭河相汇处的陈家滩那里,地形呈锐角;两条河的流量又比较近似,所以就有了“泾渭分明”的景观。
泾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县和固原县,流经甘肃,于平凉汇合,经泾川进入陕西长武,东流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渭河,发源于甘肃定西的渭源县,经天水,流入陕西关中平原,在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上游流域,是中国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和西周的发祥地,开发比较早。因此,在春秋以前,渭河的水土流失远远多于还没开发的泾河流域,因而渭河水浊,泾河水清。
据史书记载,从春秋战国开始到近现代,泾河和渭河,由于上游水土流失情况的不同,先后出现了6次“清”、“浊”更替。春秋以前是“泾清渭浊”;从战国到晋朝初年,是“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又再度成为“泾清渭浊”;隋唐以后又“泾浊渭清”。李白在其《君子有所思》中,就有“渭水银河清,恒天流不息”的诗句;杜甫在《秋雨叹》里,也有“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的句子。这两位唐代诗人所看到的是泾水浊、渭水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变得泾水清,渭水浊。我上世纪五十年代看到的,是泾水清,渭水浊,一直到现在。随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水土流失减少,泾河水、渭河水,都会由浊变清。到那时,说不定在陕西高陵,再也看不到明显的一清一浊,即所谓的“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了。这是好现象,我们翘首以待。
类似“泾渭分明”的水文景观,不仅仅是在陕西高陵才有。据相关材料介绍,在咱们国家,比较有名气的,最少有9处:1. 甘肃刘家峡,黄河与洮河交汇处;2. 南京,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3. 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4. 武汉,长江和汉江交汇处;5. 吉林三岔河镇,嫩江与松花江交汇处;6. 黑龙江三江口,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7. 巫山小山峡,大宁河注入长江入口处;8.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9. 黄海渤海分界线。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图片,比高陵陈家滩的泾渭两河交汇的景观更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最早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在陕西),先秦时期,“泾渭分明”就被发现了,捷足先登,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