噌吰(音chenghong )初破晓来霜

从2009年起,每年元旦凌晨零时零分零秒开始,在西安荐福寺(小雁塔)院内,就会敲响新年祈福钟声108响,祈祷世界和平,祈祷国泰民安,祈祷老人健康长寿,祈祷孩子天天向上!2015年12月31日晚,“2015小雁塔终极跨年狂欢夜”暨“感恩祈福,与爱同行”慈善拍卖晚会,如期举行。凌晨零时零分零秒,依照惯例,敲响雁塔晨钟,祈祷千年鸿福!
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是唐高宗逝世后一百天,唐睿宗李旦为其父献福在开化坊兴建的佛教寺院。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唐朝末年,遭战乱破坏,荐福寺由开化坊迁入邻近的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一直到现在。作为佛寺,都建有钟楼和鼓楼,清晨敲钟,薄暮击鼓,用以报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晨钟暮鼓”。小雁塔内的钟,系金代明昌三年(1192)所铸,重约8000公斤,钟上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6字。该钟钟声悠扬清亮,能响彻西安上空。清人朱集义写过一首描写雁塔钟声的诗篇:“噌吰(音chenghong )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从此,小雁塔和晨钟,合称为“雁塔晨钟”,扬名于世;康熙以后,进而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民国期间,原有铁钟,被驻军毁裂,让雁塔晨钟,绝响多年。1997年,西安市为恢复“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按原钟外形、尺寸、图案、风格,重新设计、复制了新钟。现在悬挂在钟楼旁边的钟架上的新钟,高355公分,重9000公斤。如今的荐福寺,没有佛像,没由僧人,没有香火,因而也就没有“晨钟暮鼓”;钟楼上由陕西书法家赵步唐于2008年题写的“雁塔晨钟”四个大字,只是历史见证而已,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倒是在新铸大钟旁边竖立的一块由陕西书法家殷天题写的“雁塔晨钟”来得醒目。这口新钟,除了每年元旦凌晨正儿八经地为民祈福,敲响108响外,平时只有在开放时间供游人敲击,祈福消灾。敲钟要收费,明码标价:敲击5次3元!先交钱,后敲钟,现交现敲,没有收据,没有发票。这也算一种“创收”,一种“生财之道”!
据民间传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亲友,只要把亲友的名字、地址,想要说的话,写在黄表纸上,让后贴在钟上,亲自敲响钟,就会把你的思念、问候、祝福、期盼,随着钟声,传到你的亲友那里。所以雁塔巨钟又被称为“神钟”!来小雁塔参观的游人,不少男男女女,都会在一条小桌上,在一片红纸快上(不再是黄表纸),写上不同内容,然后挂在旁边的木板上(不再贴在钟上),随着钟声,飘向远方。昨天适逢元旦假日,敲钟祈福的不少,在小块红纸板上写心愿的也不少。在旁边的木板上,挂满了红纸片,密密麻麻,数不胜数。这也算是书写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来吧,敲钟祈福,敲钟消灾!但别忘带上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