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咬坑是鉴定古玉真伪第六个可靠依据
(古玉不可克隆的古沁特征之六)
(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
(祥云轩玉说之103)
(总1208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沁坑与沁点,是古玉表面形成最多、最常见的受侵现象(或状态)。由于玉质的不同、环境沁质的不同,年代的不同,沁坑形成的深度、大小、密度、多少、形状,都有所不同。
因为沁坑的普遍与形状的单纯,所以成为当代人仿制最多的一种作伪古沁痕迹。仿制沁坑的方法,一是点钻,运用细小微钻头,在玉面的某处轻轻点击,就会出现浅小的圆坑;二是运用细小刀具在玉面刻划纵横交错的细线,细线的交汇点的沟棱中间,就构成(出现)坑凹,再经磨光,所划制的线棱,即坑凹处,就很近似古玉上的沁坑;三是喷沙,在玉面上喷出凹坑与孔眼;四是在玉器表面着意留有较深些的坑凹,抛光玉面之后,自然会留有微小浅显的麻坑,收藏经验不足者极易误以为是自然沁坑;五是利用老玉皮壳上的自然坑凹,加以轻轻磨制,保留些微的原始自然沁坑,此仿坑借用原料上的原始而自然的真实沁坑(沁凹),极具欺骗性。
但是,这些仿制的坑凹,都明显留有作伪的痕迹或特征:
1.钻坑之圆状,具有机具的规范圆坑的特征;
2.沙喷坑,有的特细小而密集,而坑缘有冲击而残破的碴痕,坑内积有喷射物;
3.划线的坑凹,大多留有纵横交叉的平行直线的隐约痕迹;
4.最主要的是,作伪特征在于:伪造的沁坑均与玉料上的古沁纹理大多毫不相干,即使在原料上的沁纹沁色处做坑,也会流露作伪的蛛丝马迹。
5.利用原料上的沁坑,抛磨后会失去自然沁坑之状态。
古玉,尤其远高古玉器上古工完成之后入土的自然沁坑,具有清晰、鲜明、特殊的特征:
第一,具有历史岁月的沧桑痕迹,即受侵的层次感,即沁坑的深浅、大小、疏密,体现受侵的持续性与间断性,不同物质侵蚀的不同状态,不同压力所形成的不同的力度感。
第二,古玉沁坑的形状,具有自然形成的特征,均呈为浑圆、多有水溶的自然之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坑壁与坑缘亦呈浑然状态。
第三,沁坑具有“沙咬”或“土咬”的状态。倾斜45度20-30倍放大镜,观察玉面的大小、深浅不一的沁坑,均似乎是由沙粒或土粒压出来的形状。祥云轩认为,这种密集沁坑的状态,是当代人和当代技术绝对不可克隆的自然状态。
第四,沁坑之内的玉质均已异化(氧化、风化)。运用更高倍的放大镜观察,有许多沁坑近似沁孔,坑内并不是肉眼所观察的漫圆或凹壳之状,而是极其微小的玉质纤维的尖端断裂而脱落,而脱落之粒就是微小的沙粒之状;有的玉质纤维呈条状脱落,玉面的沁坑就呈微小的长条状;沁坑集合起来,大小、疏密、深浅不一,则说明玉质表面的成分疏密不匀,局部所受侵蚀物质的多少、浓淡,亦有所不同,因此沁坑的状态亦有所不同。
沙咬坑(土蚀坑)之外,祥云轩发现,古玉上还有一种具有古工磨痕迹象的沁坑,为古工受侵而形成的沁坑。古工痕沁坑祥云轩将另外专题说明,此不赘述。
这种较有棱角的原初的沁坑,一经流沙、流水的溶磨,沁坑的边缘就会逐渐变圆;或者经过盘玩,沁坑很快就会失去原初的自然状态而坑的边缘变得漫圆;一经泌浆,沁坑内壁与边缘也会变圆,会逐渐填满小沁坑的空间,大坑会变小坑,小坑会被浆填平而消失。祥云轩认为,这便是古玉自行自为的自然变化,所有仿品都不具有这些因受古侵而才具有的奇妙变化。
远高古玉上沁坑的沙咬特征,是当代人运用机具,运用酸蚀或强力冲击,或盘摩,都是无能为力仿造其自然形状的,因此祥云轩认为,自然沁坑是不可克隆的自然古沁状态,因此说,沙咬坑是鉴定古玉真伪的第六个可靠依据。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