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祥云轩

博文

玉说

古玉泌浆

收藏

李祥云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部分图文照片

(总1214篇)














































































 

       李祥云(祥云轩)先生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于2019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是目前中国大陆海内外首部运用古玉上的微痕特征,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具有实战性的专著。

       祥云先生告知藏友和网友,不经销或邮购此书。喜欢此书的朋友,可与此书版权页上标注的联系方式,与出版社联系购取。

       在此发表此书封面、版权页、前言、目录、部分图文选照,供朋友们賞阅。

阅读    收藏 
标签:

祥云轩

博文

古玉泌浆

玉说

收藏

李祥云先生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目录(总1213篇)

 










       李祥云(祥云轩)先生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于2019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是目前中国大陆海内外首部运用古玉上的微痕特征,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具有实战性的专著。

       祥云先生告知藏友和网友,不经销或邮购此书。喜欢此书的朋友,可与此书版权页上标注的联系方式,与出版社联系购取。

       在此发表此书封面、版权页、前言、目录、部分图文选照,供朋友们賞阅。

阅读    收藏 
标签:

祥云轩

博文

古玉泌浆

玉说

收藏

   李祥云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


















定图典》一书出版(总1212篇)

 

       李祥云(祥云轩)先生著《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于2019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红山文化玉器微痕鉴定图典》一书,是目前中国大陆海内外首部运用古玉上的微痕特征,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具有实战性的专著。

       祥云先生告知藏友和网友,不经销或邮购此书。喜欢此书的朋友,可与此书版权页上标注的联系方式,与出版社联系购取。

       在此发表此书封面、版权页、前言、目录、部分图文选照,供朋友们賞阅。

阅读    收藏 
标签:

祥云轩

博文

古玉泌浆

玉说

                                                  祥云轩玉说106

古玉泌浆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七)

            (总1211篇)

 此文首创  欢迎转载  剽窃必究

               


































 

古玉,尤其远高古玉器的泌浆,由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伴随着经过丰富多样的受侵,因而会出现许多特征。

湿浆的特征:

首先,浆液具有粘性,液体中的水分逐渐挥发,粘性会逐渐增强,直至干涸,凝固。

祥云轩称此种古玉受侵自行出现浆体活动的现象为泌浆,或泌浆活动,或泌浆过程。

祥云轩《古玉泌浆的作用,兼谈湿浆与干浆》(祥云轩玉说105篇)一文中说,湿浆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尽管有浓淡、薄厚、多少、覆盖面积大小的区别,但均具有粘性,触摸则粘手。因此,古玉所泌之浆,呈为湿浆之时,不宜触碰或拿摸,以防破坏湿浆原初、原始的自然光色的状态。如果在湿浆状态时触摸,湿浆表面会失去亮泽,而变得乌暗,粗糙,出现皴皱之状。

其次,不论何种玉质或何种沁色的古玉,初始阶段的液状泌浆,均无色,透明,纯净。本人在所收藏的多件泌浆古玉上观察,初始的所泌之浆,均无色、透明,未曾见有异色之浆。

再次,无色而透明的湿浆,在水分挥发而干涸的过程中,无不逐渐变色,或黄或橙,或红或褐,或灰或黑,或白或浆白……。

湿浆变为何种颜色,一般有规律可循。所出现之色,与古玉器上原初的沁色相近,或相一致。原因,其一可能是原沁色与所泌之浆相融渗有关联,其二亦可能从原沁色中所泌之浆,尽管无色,但是浆液中却含有原沁色的物质元素,因而其变色趋向与原沁色相近或相一致。

有的古玉所出现的浆色,与古玉器上原初的沁色差异较大,这种现象大多是古玉在原初受侵的背景下,二次受侵或三次受侵。如出现较多的土锈侵,就会出现土黄色或土红色的沁色,这种二次沁色,或近于、深于原沁色,或异于原沁色。所泌之浆的变色,就与二次沁色相应保持一致。

湿浆干涸之后,即干浆,未见有(可能极少有)无色而透明的色状,均变异为某种沁色,而且这种沁色仍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甚至终极之色竟难以确定。这是古玉泌浆,即干浆,首先具有变化的多色性或多变性的特征。这是由于古玉受侵的多样性所致。

最后,仔细观察,会发现古玉上的泌浆,具有几个或多个层次。这是由于古玉第一次泌浆之后,在以后的某个历史时期又具备泌浆的条件,于是,又会继续泌浆,以致多次泌浆。

泌浆不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的一次泌浆,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多次或不断地泌浆。也就是说,泌浆,或泌浆活动,是古玉自诞生以来,在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中永无休止的活性活动。这是古玉的一种自我修复、自我美化的奥妙而神奇的自身活动。

古玉所泌之浆,当初几近水状,浸染性极强,在古玉浅表层不断弥漫,浸染,渗透,叠加,堆积,融合,融化,强化,纯化,美化,甚至晕化,描画古玉内外自有与受侵的外部物质之色彩,因而致使浆色丰富多样,五花八门。这就是古玉所泌之浆丰富多样的原因。

因此,古代玉器上干浆存在的状态,具有多种特征或样式:

第一,古玉上的点片状泌浆,干涸之后,会在玉器表面上留下异于其他部位的色状或痕迹,即是特征。

古玉在玉器表面泌浆,最初一般都是在最小的沁坑或沁点上出现,干涸之后就形成圆点状干浆;点状湿浆,向四周浸渗,漫延,扩大,就成为平片状湿浆,干涸之后,就形成平片状干浆

湿浆在玉器表面漫延时,古玉表面的泥沙、侵蚀物质的微纤物,被湿浆覆盖,干涸之后,可见浆片中的颗粒物、纤维物,或污染物。

大片的泌浆,由于浆液丰满,涨旺,铺展较厚,表层的水分挥发迅速,内部的浆液干涸较慢,却不断鼓胀,于是,浆层的表皮,便形成皴状或皱褶状。

纯净、透明、晶莹、大片的厚浆,历经几千年,完好地遗存下来,实数罕见,这种亮润、剔透、养眼的古沁状态,明清时期的玩家们称其为玻璃光,亦称为宝光。

第二,泌浆,沿着古玉上的沁纹,向两侧滋渗,漫延,堆积,使原沁纹增宽,增色,增高,致使沁纹高于玉表,形成特殊的沁纹,祥云轩称此种沁纹为沁脉。湿浆痕,就是古玉表面所分泌、凝结的浆液,未曾干结之前的状态。湿浆出现的位置,在纹瑕之上,干后,泌浆丰厚,则凸出于玉面,成为浆脉或沁脉;点状为浆点;点球状,为泡点;大片泌浆,为浆片。泌浆大多存在于凹洼处、纹线内与沁纹上。

沿着古玉上的沁纹,或短或长,或宽或窄,或浅或深,倾斜于玉面,向玉层纵深处延展,形成片斜状沁纹,或称为鱼鳞状或瓦云片状沁纹,这种特殊沁纹上的斜面上即沁片上的颜色,就是沁浆所呈现的沁色。

沁脉与片斜状沁纹,这两种受侵状态,完全是古玉经受几千年侵蚀、自生自长、自然或天然的状态。祥云轩称其是不可人为或不可克隆的天然受侵状态,是鉴定古玉真伪最可靠的依据之一。

第三,由于燥热,湿浆挥发迅速,未待漫延,就凝结或干涸在最初所泌浆的上部,堆积成高于古玉表面的条棱状干浆或凸起的半球状或半丘状的干浆;泌浆旺盛处,半球状或半丘状浆棱上继续堆积、叠起的棱浆,可称为层叠状棱浆。浆棱的色泽往往亮润,晶莹,厚重。

第四,所泌之浆,有球珠状或泡状的浆点,由于微小,挥发迅速,湿浆的珠泡形浆珠能够完整地遗存在古玉的表面,清末民初的玩家们称其为泡点

祥云轩分析,珠泡内的气体,应是湿浆最初弥漫在玉表上时,玉表或玉浆之内产生的气体,鼓胀起来,形成微小而完整的珠泡或不完整的半个珠泡。古玉上形成泡点的原因十分复杂,出现泡点十分罕见,所以,以此特征鉴定古玉真伪,十分可靠。

第五,堆积状的泌浆,还有一种特殊状态,较为罕见。在穿系孔中,或在线槽的深凹处,所泌之浆为多个球状或块状,即簇状堆积、聚合凝聚,或为葡萄簇状,或重叠蔓延状。因为空间较为开阔,异物难以触碰,因而堆簇状浆体,状态保留完好,易于观察,研究。其变色多种多样。

第六,古玉钙化层剥落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古玉的浆层剥落的现象,尽管不多见,但是确实有古玉浆层剥落的现象。

由于古玉泌浆之时,玉面上附着泥沙与侵蚀物各种微纤物质,形成干浆之后,浆层与浆层之内的异物与古玉表面的粘合力度不尽相同。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所受温度、湿度、力度等各种微妙的影响,干浆的皮层与古玉表面在膨胀与聚缩的过程中,由于涨缩系数不同,即在不同步的条件下,致使其两者离合,即干浆的皮壳从古玉体上剥离开来。这就是古玉干浆剥落的原因。

古玉泌浆,由于地质环境的差异,侵蚀物质的差异,水质与酸碱盐浓度的差异,气温的差异,古玉上受侵的差异,千差万别。古玉受侵,尽管具有普遍规律,但是,受侵状态的微妙,微差,微观状态,可以说,一件古玉一个样子,绝无有相同的一模一样的沁状。所以说,古玉器上,尤其远高古玉器上的泌浆状态,应该还有不被我们知晓的状态。

 

 

祥云轩的博客  关于泌浆的内容已经发表的博文:

泌浆是鉴定古玉真伪第五个可靠依据(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一)

古玉包浆最宝贵者为玻璃光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二)

泌浆是古玉几千年活动不止的活性状态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三)

泌浆可再造古玉受侵状态之奇迹(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四)

古玉泌浆之奇观(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五)

古玉泌浆的作用,兼谈湿浆与干浆(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六)

古玉泌浆的特征(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七)

阅读    收藏 
标签:

祥云轩

博文

玉说

古玉泌浆

  祥云轩玉说之105

  古玉泌浆的作用,兼谈湿浆与干浆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六)

             (总1210篇)

   此文首创  欢迎转载  剽窃必究

                


















 

古玉掩埋在地下,经受湿热,氧化,地土中丰富物质之几千年的侵蚀,玉器表层则发生诸多种变化。如:原玉质皮层的氧化,化学反应(酸碱盐类的侵蚀),外界物质的侵入,玉质的异化。出土之后,在空气流通、温湿适宜的环境中,古玉表层会自行分泌或凝结、弥漫 浆液。

所泌之浆凝结在古玉的表面,与古玉的皮层融为一体。如果不加盘玩,或不裸手触摸,即不直接接触玩者的皮肤,或触摸物,古玉的自然包浆状态不会发生变化,或不会迅速发生变化。所以玉器表面呈现为原始的自然状态,大多都遗有浆痕。

了解并认知古玉泌浆、包浆之后所遗留浆痕的状态或诸多迹象,对于准确识别与收藏古玉,十分重要。

分泌、凝结在古玉表面上的玉浆,具有两种状态:即湿浆与干浆。

湿浆,古玉自泌浆之后至干涸之前,为湿浆,或湿浆弥漫或分泌的阶段。湿浆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尽管有浓淡、薄厚、多少、覆盖面积大小之别,但均具有粘性,触摸则粘手。

因此,古玉所泌之浆,呈为湿浆之时,不宜触碰或拿摸,以防破坏湿浆原初、原始的自然状态。如果在湿浆状态时触摸,湿浆表面则会失去亮泽,出现乌暗、粗糙、皴皱之状,而失去自然亮泽的色状。

古玉在泌浆之时,不宜移动其位置,改变古玉泌浆所处的适宜环境,会干扰古玉泌浆的自然进程,或中断古玉泌浆的进程。

泌浆的过程是漫长的,有的古玉泌浆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能是适宜泌浆的环境长时间未发生变化;有的泌浆是间断性的,时断时续,可能是适宜泌浆的温度、湿度发生间断性变化,适宜之时则泌浆,不适宜之时则暂停泌浆;有的则是一年一度,即在春夏之交或夏日之时,开始泌浆,显然是在一年之中温度、湿度适宜之时。古玉上的受侵物质,即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在温湿度适宜的时间内,开始进行化学的、氧化的、或微生物的活动,或分解或融合或吸纳或凝结的微妙活动。古玉泌浆这种奥妙的神秘现象,并不是鉴藏家们如此这般的模糊感受或体验所能透彻解释的,而尚待多方学者们进行生物化学的科学程式或公式般的实验或解释,方可终极以科学依据服人。

原初所泌之浆,即水平、洁净、透明、亮泽、稀薄的湿浆,经过不断地分泌,覆盖,堆积,凝结,逐渐形成浆点,浆珠(浆球,或泡点)、浆纹、浆片,浆层,浆块;湿浆中的水分不断挥发,浓度不断增强,粘性不断增大,直至凝固,干涸,成为干浆。

干浆,已经与古玉融为一体,一般不可剥离。干浆具有多种特性与作用:

其一,干浆或古浆,具有弥合作用。如,古瑕裂之上,一旦泌浆,瑕隙或裂隙由古浆弥合之后,其粘合作用远超当代胶水的弥合力,而且具有自然、天衣无缝之美感;再如,古玉皮壳钙化而疏松,出现破碎的裂隙,当泌浆渗透、弥合其中,古玉皮层的碎裂处将自然弥合为整体,使古玉皮层完美整合,实乃古玉自然弥合伤残的神奇功效;古玉表面常有伤残或磕碰的坑疤,其凹凸不平的坑疤面常常自泌、洋溢、堆积宝浆,使其古玉面上的古残呈现愈合之后较为完美的品相(《祥云轩古玉收藏与研究》76汉代玉卧蚕纹剑首的下部,纹饰模糊处,即是残缺的卧蚕纹被所泌之浆弥合)。

其二,所泌之浆,在玉器表面浸渗或覆盖一层稀薄而均匀的浆膜,具有保护作用。古玉皮壳上的沁坑、沁孔、沁裂,大多被泌浆弥合,以防有害物质进入坑孔深处,而潜在侵蚀深层玉质;浆膜或沁膜,呈现为古玉特有之润泽,人们称其为古玉浆色。如果抚摩,可感其温润、圆适、涩腻、平和的手感,色状温和,这种手感就是古沁的浆膜与受侵的坑凹所产生的感觉上的效应;而新玉则生硬,溜光贼滑,因为新玉上抛磨得细腻,光平,无自然浆膜,而涂蜡的皮壳,是一种阻塞的涩滞感。手摩古玉与新玉的不同感受,是一种很微妙的长期体验的过程,无论真假玉器,只有多上手,不断体感玩味,才会练达抚摩玉器以鉴真伪的功夫。

皮层泌浆厚重,浓郁,铺展均匀,细腻,光泽莹彻,鋥亮。明清玩家称其为玻璃光,宝光,天生光(关于玻璃光的成因,在2003元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祥云轩古玉收藏与研究》一书183页有专门论述)。古玉上的玻璃光百不一见,如同古漆器或当代清漆的亮泽,不仅美艳,而且似古漆一般,将古玉包裹、封存其中,永葆其惊人的美艳。玻璃光,是古玉皮壳上形成的一种罕见的古玉受侵而泌浆或包浆之后的一种奇迹,绝不是当代工具或古代工具磨制的一种光泽。有的人认为玻璃光是古人磨玉的一种工艺现象,这是很错误的观点。当代仿玉确实是运用当代磨具磨光打蜡技术仿制古玉的玻璃光。不论如何光亮,与古玉泌浆形成的玻璃光大相径庭。正因为古玉的玻璃光是泌浆而形成的,因此切不可抚摩或盘玩,那会改变浆膜的状态,而破坏玻璃光的亮度与纯洁度,因而失去玻璃光的美艳光色。

其三,湿浆在凝固的过程中,以及干涸之后,具有逐渐变色的特性,因而具有美化、丰富古玉色彩的作用。可以说,古玉皮壳之上与玉层之内异于玉质原色、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沁色与沁纹,都是由于玉浆的运输或渗透而形成的。古玉体经受寒暑、缩胀、内外之压力,而出现裂隙,湿浆与溶于水的侵蚀物质相融合,渗入玉体的裂隙之中;干涸之后,由于浆液中所含物质之不同,便呈现各种不同之色。于是,古玉之上便有了藏家们所追捧的鸡血红、撒金黄、葵花黄、茄皮紫、蟹子靑、黑漆古诸多种沁色,以及牛毛纹、蚂蚁脚、龙虾须、冰裂纹、碎网纹、鱼脑冻、鱼籽斑诸多种沁纹的古沁色状之大观,因而呈现了古玉所独具的美感。

                                                     

祥云轩的博客  关于泌浆的内容已经发表的博文:

泌浆是鉴定古玉真伪第五个可靠依据(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一)

古玉包浆最宝贵者为玻璃光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二)

泌浆是古玉几千年活动不止的活性状态 (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三)

泌浆可再造古玉受侵状态之奇迹(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四)

古玉泌浆之奇观((祥云轩玉说  说泌浆之五)

阅读    收藏 

红山玉器横磨纹痕的特征

                                                                             (祥云轩玉说之104 )
                                                         (总1209篇)
 
  

祥云轩声明

     祥云轩自2008.12.3发表博文《关于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与《收藏参考》201010月号发表《红山古玉横磨纹的特征》两篇文章之后,祥云轩感谢许多网友转载,但是有许多人调换配图,以他自己的署名,改为他自己的博文,发表在许多网站上。

     祥云轩在此声明,关于红山古玉上的横磨纹的研究成果,早在2003年元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祥云轩古玉收藏与与研究》一书中就有所论述。希望转载祥云轩博文的朋友,不要篡改图文,不要篡改原作者李祥云或祥云轩的原署名。

   
                                    











                                                                  作者:李祥云

      红山玉器不像良渚文化玉器那样雕琢细线工,除网状纹较细些而外,几乎全部运用比较粗犷的平行阳纹凸棱和与之相对应的平行阴线凹槽,表现千万化的玉器上或形体上的特征。如:腹部、胸部、尾部、翅部、头部等处所普遍运用的平行横纹棱。这种平行的横纹纹饰,可以说,是红山文化玉器上以不变应万变、放之万玉而皆美的艺术雕塑语言。  

  红山时期的古人经过两三千年的实践(距今8000-4500年之间),总结了一套娴熟而简练的琢制纹饰的工法。凸棱与凹槽的琢制,关键在于琢制凹槽。有的专家认为,其凹槽是砣轮所制。本人经过观察与研究,有几点体会:1.本人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棱与棱之间的凹槽中,并未发现有纵向的砣磨痕迹。如果施砣,凹槽底部必然会留下较深的砣迹,即使是些微的、或毫不明显的砣迹,也未曾发现。2.凡是有砣工痕迹的玉品,不是红山高仿品,就是后红山文化或更晚时期的玉品。3.红山玉器上的凹槽是运用石片刮削和石棒加磨所制成。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平行凸棱及其阴线凹槽,有其独特的施工程序,大致如下:首先,在玉器表面画出等距的平行纹线。然后,选用尖锐的石片(细石器),沿所画纹线,反复刮削出沟槽。我们不要怀疑石片的硬度,这种石片考古学家称之为细石器,有的条状,有的箭簇状,均有不规则的棱刃和锐尖,有玛瑙、水晶、东陵石等各种刮削器(本人曾在仿品上刮削过,刮划几下,就能刮出线沟)。然后,刮削并修整凸棱的坡面和棱脊。修整凸棱坡面的石片,需要刃窄而平直;修整凸棱的棱脊,石片的刃需有豁口,即有凹弧状豁口,其口的弧状大体决定棱脊的弧度。第四,再改换尖端宽窄适度的石片,加宽凹槽的宽度与深度。红山文化玉器的凹槽底部的截面,均为u字底部的形状,而并不是v字底部的尖状。因为红山古玉平行的横纹棱之间的所有凹槽,都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修整加宽沟底,使其沟为凹弧面。由于尖石片或石片的窄刃上有微小的不整齐的豁口,便在凹槽的面上留下刮磨痕迹。其为多条竖线沟痕组成,成为绺状,深浅不匀,宽窄不等,高低不一,而且不够宽度,不工整,影响美感。于是,第五,就需要并产生了横磨工法,红山古玉上平行的横纹棱之间的凹槽内的面上就留下了横磨纹的痕迹。

横磨工法,在红山玉器上所遗留下的横磨纹痕,表现了红山玉器工法的独特性,它就是古人留给我们当代人研究、了解、破译红山古人的信息或密码之一。因此可以说,不能区分红山古玉的横磨纹痕与当代仿品的横磨纹痕之间的不同特征,就不能正确鉴定红山玉器的真伪。

  红山玉器上的横模纹痕,是由古代石具所留下的做工迹象。石具应是石棒。石棒有尖锥状的细棒,前尖,后粗,这种磨棒决定了凹槽中有略宽略窄的痕迹特征。另一种为棱状棒,或三棱或四棱,亦前细后粗。出土文物中有锥状细棒,有的是缝针,有的是发笄,有的则应是磨棒。使用时,将棒压在凹槽之上,棒下可加解玉沙,以增强加磨效果。古人一定还有其他聪明智慧的辅助方法,如玉表可能涂以酸性植物的滋液(清代玩家就说,可用桔皮软化玉表),以适当软化凹槽的沟面。一只手压棒,或加压使其定位的器械,另一只手可作左右半圆形旋转拧动,但是这种技术比较更为古旧落后,可能在早于红山文化的时期运用过。后来红山文化时期技术提高,应发明并具备能够手脚机动的器械,或砣具,带动磨棒能够比较高速旋转。这样,加阔沟槽便不成问题。

我们从红山古玉上横磨纹痕的状态分析,有其独特的原始时代的特征。如下:

1.红山玉器上的横磨纹痕,宽窄、深浅、长短不一,不匀。这是因为石棒前后粗细不均,棒面凹凸不平,解玉沙沙粒大小不匀所致。

2.凹槽沟底的凹弧的纹痕虽然比较平行,但并不绝对平行,有稍斜处。这是由于磨棒不断移动和矫正所致。

3.凹槽沟底的凹弧构成的面,有深有浅,不甚整齐,这是不断启动或移动棒端所形成的状态。

4.凹坡上凹弧的弧度不等,这是石棒前后粗细不均所致。

5.凹槽的沟底比较宽阔,比较平展,这是由于磨棒直径的一定粗度、并反复加磨,不断摆动所形成的。

6.因而,沟与棱的交接处,呈漫圆状。7.红山玉器上的阴线凹槽内的磨制状态,有只用竖向刮磨的,有竖向与横向二者结合刮磨的,但却没有只用横磨的。

由于红山古人在反复刮磨凹槽的基础上,再加磨横磨凹槽这道工序,因此,致使红山文化古玉上的阴线凹槽比较宽,沟面比较凹圆,凸棱的面漫圆,棱线和沟线不直,棱面和沟面不平整,沟底的截面绝对不呈v字形,而呈u字形,而凸棱的截面亦呈弧形,绝对不呈v字形的尖棱状。

  红山文化玉器的高仿品上也多有运用横磨工,琢磨阴线凹槽。其特征不难辨认:1.没有原始竖向的刮磨痕迹,或完全是竖向的磨痕,或完全是横磨纹痕,运用当代磨具,轻捷便利,一磨到底,一通而就。2.凹槽上部的棱角锐利,只有当代机具才能有的锐利。3.凹槽底部较窄,或很窄,陡深,这是当代锐具所为的特征之一。4.横磨纹的痕迹过于细腻,均匀,平滑。这是当代同一规格的磨具所磨的特征。5.凹弧几乎绝对平行,间距相等,弧度相等。这同样是同一规格的同一磨具所留下的痕迹或特征。6.有的在横磨的宽凹面上加磨更窄深的横磨线,横磨线构成一条更窄的凹槽中的凹槽。这是替换了更加细小的高锐利金属磨具所为,却是弄巧成拙、泄露作伪的马脚。红山文化时代不会有这种锐具,古人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宽凹槽的面上再加磨一条更窄的横磨的竖线凹槽。古人加磨横磨工,是为了使凹槽有一定宽度,一定弧度,抛磨之后会产生并增强一定亮度、一定折光(反光)度、因而增强其玉器的炫耀感和美感。当代作伪者却完全不解古人之意,凹槽中再加凹沟只能产生阴影而破坏应有的亮度和折光度。7.在竖磨或横磨的凹沟内,运用片状磨轮加磨纯粹的浅横弧线,弧线间距较大,以仿古玉上较深的横磨纹痕。此种作伪的马脚却露在此横弧线是垂直而陡深的深切线,只有当代的钛钢器具才能留下如此陡切的特征。

阅读    收藏 
标签:

古玉

分析

鉴定

收藏

祥云轩

            沙咬坑是鉴定古玉真伪第六个可靠依据

              (古玉不可克隆的古沁特征之六)

              (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

                    (祥云轩玉说之103)

                     (总1208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沁坑与沁点,是古玉表面形成最多、最常见的受侵现象(或状态)。由于玉质的不同、环境沁质的不同,年代的不同,沁坑形成的深度、大小、密度、多少、形状,都有所不同。

    因为沁坑的普遍与形状的单纯,所以成为当代人仿制最多的一种作伪古沁痕迹。仿制沁坑的方法,一是点钻,运用细小微钻头,在玉面的某处轻轻点击,就会出现浅小的圆坑;二是运用细小刀具在玉面刻划纵横交错的细线,细线的交汇点的沟棱中间,就构成(出现)坑凹,再经磨光,所划制的线棱,即坑凹处,就很近似古玉上的沁坑;三是喷沙,在玉面上喷出凹坑与孔眼;四是在玉器表面着意留有较深些的坑凹,抛光玉面之后,自然会留有微小浅显的麻坑,收藏经验不足者极易误以为是自然沁坑;五是利用老玉皮壳上的自然坑凹,加以轻轻磨制,保留些微的原始自然沁坑,此仿坑借用原料上的原始而自然的真实沁坑(沁凹),极具欺骗性。

    但是,这些仿制的坑凹,都明显留有作伪的痕迹或特征:

    1.钻坑之圆状,具有机具的规范圆坑的特征;

    2.沙喷坑,有的特细小而密集,而坑缘有冲击而残破的碴痕,坑内积有喷射物;

    3.划线的坑凹,大多留有纵横交叉的平行直线的隐约痕迹;

    4.最主要的是,作伪特征在于:伪造的沁坑均与玉料上的古沁纹理大多毫不相干,即使在原料上的沁纹沁色处做坑,也会流露作伪的蛛丝马迹。

    5.利用原料上的沁坑,抛磨后会失去自然沁坑之状态。

    古玉,尤其远高古玉器上古工完成之后入土的自然沁坑,具有清晰、鲜明、特殊的特征:

    第一,具有历史岁月的沧桑痕迹,即受侵的层次感,即沁坑的深浅、大小、疏密,体现受侵的持续性与间断性,不同物质侵蚀的不同状态,不同压力所形成的不同的力度感。

    第二,古玉沁坑的形状,具有自然形成的特征,均呈为浑圆、多有水溶的自然之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坑壁与坑缘亦呈浑然状态。

    第三,沁坑具有“沙咬”或“土咬”的状态。倾斜45度20-30倍放大镜,观察玉面的大小、深浅不一的沁坑,均似乎是由沙粒或土粒压出来的形状。祥云轩认为,这种密集沁坑的状态,是当代人和当代技术绝对不可克隆的自然状态。

    第四,沁坑之内的玉质均已异化(氧化、风化)。运用更高倍的放大镜观察,有许多沁坑近似沁孔,坑内并不是肉眼所观察的漫圆或凹壳之状,而是极其微小的玉质纤维的尖端断裂而脱落,而脱落之粒就是微小的沙粒之状;有的玉质纤维呈条状脱落,玉面的沁坑就呈微小的长条状;沁坑集合起来,大小、疏密、深浅不一,则说明玉质表面的成分疏密不匀,局部所受侵蚀物质的多少、浓淡,亦有所不同,因此沁坑的状态亦有所不同。

沙咬坑(土蚀坑)之外,祥云轩发现,古玉上还有一种具有古工磨痕迹象的沁坑,为古工受侵而形成的沁坑。古工痕沁坑祥云轩将另外专题说明,此不赘述。

    这种较有棱角的原初的沁坑,一经流沙、流水的溶磨,沁坑的边缘就会逐渐变圆;或者经过盘玩,沁坑很快就会失去原初的自然状态而坑的边缘变得漫圆;一经泌浆,沁坑内壁与边缘也会变圆,会逐渐填满小沁坑的空间,大坑会变小坑,小坑会被浆填平而消失。祥云轩认为,这便是古玉自行自为的自然变化,所有仿品都不具有这些因受古侵而才具有的奇妙变化。

    远高古玉上沁坑的沙咬特征,是当代人运用机具,运用酸蚀或强力冲击,或盘摩,都是无能为力仿造其自然形状的,因此祥云轩认为,自然沁坑是不可克隆的自然古沁状态,因此说,沙咬坑是鉴定古玉真伪的第六个可靠依据。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阅读    收藏 
标签:

古玉

分析

鉴定

收藏

祥云轩

文化

             仿品上老玉皮色与古沁色状之别

                 (祥云轩玉说之102)

                     (总1207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由于人们喜欢剔透的古玉,喜欢艳丽的古沁之色,所以当代仿家在带有天然皮色的老料上,找到能够满足大批藏家收藏愿望的精美皮色。带有天然皮色的原料来源丰富,可以源源不断地达到收藏阅历欠丰的藏家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玉矿中都有带皮色的毛料,尤其碎小的或卵石状的玉石块上,都有千百万年形成的皮壳,皮壳之内都包裹着各种精美的天然沁色,经过抛磨之后,其色之鲜艳,之丰富,之亮采,远比古玉受侵之色具有瞬间撞击或攫取藏家眼球的优势。

    多年来带有皮色的仿品,颇受藏家、拍家、专家们的青睐,甚而有的竟以带皮色的仿品为精品、国宝大批收藏。

    祥云轩已经写了多篇关于如何鉴别带有皮色的仿品的文章(博文),此篇将从目视,即直观方面,如何观察仿品皮色的特征。

    仿品的皮壳,因为玉品造型的要求,即根据片雕或圆雕的造型,进行切割,刮削,抛磨,天然的原始皮色都要经过剥皮,天然的原始皮色有的削去较多,较厚,有的位置则较薄,较少,所以,留在玉品上的原始沁色,就有多少、深浅、浓淡之分。收藏经验欠丰的藏家,就马马虎虎信以为古玉真品。

如何辨析此类仿品?

一看反差。

    仿品上的沁色与无沁色之处,反差极大。沁色极艳丽,极凝聚,原玉质的地子极透,极净,极鲜,极新。因为这是剥去皮壳所留下的特征。

    真品古玉的沁色,丰富多彩,因为皮壳上保留土侵、盐碱沁、金属沁的微痕,沁色不会过于艳丽,原玉质之上不会丝毫没有其他沁色沁状,因而不会过于剔透,过于纯净,二者的反差与仿品的反差有明显区别。

二看过渡。

    古玉受侵的皮色部分与受侵较轻的部分或看来似乎未有受侵的部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会是截然分明,一定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地带。这是所有出土古玉存在的普遍现象。

    原因有二:

    1.因为古玉埋在地下,全部接触掩埋物,全部要受侵,古玉表面全部要留下受侵的痕迹,哪么细微的痕迹。即使受侵薄弱的地带,也要留下受侵的痕迹或微痕。

    2.即使古玉受到墓内完好条件的保护,也不会全部与空气、与水分隔绝,与所有侵蚀物质全部隔绝,所以,古玉的某个部分都会留下受侵的迹象,即沁色或沁状。这处沁色或沁状,或以斑片状,或以点簇状存在。受侵的规律都是以某处或某点为中心点,逐渐向周围扩散,由内至外,由重致轻,由浓致浅,由多至少。这就是受侵重处与受侵轻处(或似无侵处)之间的沁色与沁状,沁色显现有过渡地带的原因。

由于古玉普遍受侵,致使受侵重处与受侵轻处二者之间的差别会减少或缩小,即会产生渐变的区域,而使得二者之区别不会像仿品那样,具有甚为鲜明的反差。

    仿品的沁色部分与未有沁色的部分,由于在加工时,本来存在于浅表皮壳上的过渡的皮层已经被剥去,因此,过渡地带不甚明显,或似不存在。

三看凹窝。

    利用原始老料所做的古玉仿品,所有圆雕制品,经过剥皮之后的保留之色,在玉器表面上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即是,玉器表面的最高处,原始沁色浓艳,面阔,片大,色深;在较低的玉面,原始沁色则较淡,面狭,偏小;在玉器的深处,裆处,腋窝处,棱角的凹处,凸棱的底部,原始沁色更淡,稀少,或甚至没有原始沁色。这种原始沁色,由高至低,渐淡,致无的分布与规律,说明原始皮壳在加工时,高处剥削的皮层较薄,低处剥削的皮层较厚,深处挖削的玉块更深厚,原始皮壳上的沁色完全被剔除干净。这就是新工玉品加工的程序,以及不同深度所呈现的状态与规律。

    古玉真品的沁色,没有这种规律,往往在古玉的低洼处,深处往往受侵更重,沁色更深。

四看微痕。

    带有原始皮层的远高古玉仿品,玉面被当代器具抛磨精光,崭亮,颇似包浆。有原始沁色之处,鲜明,艳丽;未有沁色之处,玉质剔透,崭新。未有收藏经验者,便以为此状是古玉之精采彩沁。

辨别此种仿品皮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需要进行微痕观察与验证。运用20-30倍放大镜(放大镜倍数小,往往观察不清)倾斜45度放大镜观察,所有古玉上的微细沁纹,同时都是古侵形成的微细的线状沁沟或沁凹;所有的深色沁点,或沁花的中心点,同时大多都是古侵形成的沁坑;大片的沁斑上,往往出现集簇状的沁坑或沁疤,有的其中伴有沁孔。这些低于玉面的沁沟、沁坑、沁孔、沁疤,都是古玉表面受侵而异化、疏松玉质脱落之后,出现的不同状态的凹陷。祥云轩经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认为这些凹陷,就是沁色渗入玉理的沁门。这就是真品古玉沁色、沁纹之上的受侵的真实状态。

    仿品上大多没有这些微妙、微小的受侵状态,而是磨光的玉表上大都留有当代磨具的细腻痕迹。

五看特殊仿品。

    有两种更高级的仿品,藏家需要提防:一种是在皮壳上基本保留老料上的原始状态,沁坑、沁孔基本保留,这就需要在整体上搜索新工所留下的痕迹;另一种则是人工所做的沁沟、沁孔、沁坑,这需要搜索人工所做的刀痕。祥云轩认为,这种辨伪,是更加深入的甄别,不是任何鉴定高手望一眼即可定真伪的那种功夫所能奏效的。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阅读    收藏 
标签:

古玉

分析

鉴定

收藏

祥云轩

文化

                 汉代古玉大器有多大?

                 (祥云轩玉说之101)

                    (总1200篇)

                           此文原创 欢迎转载 剽窃必究

 

    广州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玉角形杯长18.4cm、玉铺首佩长16.7cm、六件大玉璧直径在25.5cm至33.4cm之间、玉双龙蒲纹璜14.9cm宽、玉凤纹牌形饰宽14cm、镶玉铜盖杯高16cm;满城陵山一号墓出土出廓镂雕龙谷纹璧高29.9cm、玉璧径21.2cm、两件玉圭高18.6cm、20.8cm、玉筓19.3cm、镶玉铜枕44.1cm;兴平县茂陵出土玉铺首宽35.6cm;曲阜九龙山出土玉璧径16.9cm、玉戈20.2cm、玉龙佩19.8cm;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玉璧径17.5cm、玉璧径13.8cm、玉壁径14.3cm、玉戈长18.3cm;扬州甘泉“妾莫书”墓玉璜17.6cm;台北陈村刘迁墓玉带钩长16.5cm;长沙五一路7号墓玉璧径21.3cm;西安北郊习王村满城遗址出土玉猪长26cm;故宫博物院藏玉夔凤纹卮高12cm;河北定州北庄汉墓出土4件玉璧径18.5cm、18.8cm、19.3cm、19.9cm、玉枕长34.7cm、带钩长21.8cm、43号墓玉扇形佩15.3cm;宝鸡北郊汉墓出土玉辟邪高18.5cm;故宫博物院藏玉长乐璧高13.2cm、18.6cm;满城陵山1号墓和南越王墓出土两件金缕玉衣长188cm、173cm.。

    在杨伯达先生主编的《中国玉器全集》277件汉代玉器中仅有以上44件十三四公分以上的较大玉器,除金缕玉衣之外,较大玉器为玉璧,直径多在30公分左右,玉枕40公分左右,玉戈20公分,玉铺首35公分,其余的玉器和玉器皿多在10几公分至20公分之内,没有特大的玉器。尤其没有组合器,更没有4、50公分以上的特大而复杂的组合器。真品古玉,由于古代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即使有大器产生,但总不会成批成批的生产,大多数玉器都绝对是小佩、较小的器皿,只有祭器较大些,以表达古人对天地神祖的恭维之情。

    近二十年来,高仿玉器,根据需求越来越多越大,越来越复杂。玉组件车马、玉组件编钟、玉组件塔式尊鼎,组合起来,一米、两米……,越来越大的、复杂得令人瞠目结舌。红山玉龙达到几百斤、上千斤,一个厂家老板朋友告诉我,他们还要造一个两吨多的玉龙……这些仿古玉器制造多少、多大,都无可厚非,令人匪夷所思的倒是,这么海大、只有当代技术才能驾驭的高仿巨器,竟被专家们鉴定为超级国宝真品……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阅读    收藏 
标签:

古玉

分析

鉴定

收藏

祥云轩

      古玉泌浆(包浆)最宝贵者为玻璃光

      古玉不可克隆的古沁特征五之四

     (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之十之四)

            (祥云轩玉说之九十八)

                 (总1177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祥云轩认为,古玉包浆或泌浆,都是古玉受侵之后所呈现的受侵状态与活性现象。

清代藏家、古玉专家,对古玉包浆呈现的最精彩的光泽,称之为“天生光”。“珠光”,“灵光”,“宝光”,所称之光,为珍珠侵蚀所生之光。祥云轩认为,古玉出现“三光”,受珍珠侵蚀,即使有,但不会多,而大多应是古玉受侵(各种物质侵蚀)后所呈现的光泽,即是包浆现象。

关于天生光,最详细的文献记载,是清末李迺宣在《玉记》中所云:“长安金石家张天逹先生云:‘三代钟鼎或玉器,掩没于西北,凡出土之器,必先考其年代之远近;最为宝贵者,曰天生光。色透明亮,出乎天然也。’出土旧玉亦有天生光,大概铜器或玉器,在土中如属窖藏,四围得有价值之物品抵抗土咬,又得地之生气呵护,数千年空虚其中,得地土之精气,并不受地土之剥蚀,其中必有天生光。其酝酿者深也,玉在土中久不透风,代远年湮,质体松动,出土时外形虽不免晦暗,而元素尚存,精气内含,得人气养之,久久复原,脱化为天生光,明澈夺目为难得。其土中发见者,虽属旧器,凡不透不亮者,亦不过不失其旧而已。”

天生光,其实就是包浆浑厚、亮泽、闪光之状态,即是当代人所称的玻璃光。因其特亮润,明烁,而且稀有罕见,因此古人称之为“最为宝贵者”。

当代仿制玻璃光,较为普遍,均为磨光,涂脂,所出现的一种亮泽。不识或不曾见过古玉玻璃光者,容易误以为当代磨光或涂脂之亮泽就是古玉玻璃光。

古玉的亮润程度,取决于玉质状态,取决于包浆程度,由包浆的浓淡,薄厚,纯浊程度所决定。

包浆浓厚,纯净,则呈现为玻璃光泽,即古人所云“天生光”;包浆稀薄,则呈现为淡淡的亮泽;包浆渐浓,光泽则呈现不同程度的浆色;包浆之内如凝融泥灰等杂质,其光泽则有异质异光异色之感。

盘玩古玉,可以去除浆膜中的杂质,使浆色清纯,剔透。但是,祥云轩认为,这会彻底改变古玉的自然沁即玻璃光之状态,永远失去原滋原味的古朴感或宝光。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