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轩玉说之三十九 汉代穿云龙象征什么?(总772篇)
(2013-03-12 08:33:24)
标签:
分析鉴定时尚收藏文化 |
祥云轩玉说之三十九
在电视媒体上有人讲解汉代玉璧上的穿云龙,是表现龙姿多变和神秘感。祥云轩对此颇有感而发。
中华八千年玉文化史和八千年龙文化史是同步的。中华文明史的起源应从太昊伏羲开始,即应从“三皇”开始,“三皇”为伏羲太昊、炎帝和黄帝。从伏羲开始,就是使中华文明史开始于六千年前,而不是从黄帝开始于五千年。“三皇”都是中华龙的形象,中华龙在远高古玉器中的象征意义,祥云轩在《祥云轩玉说之三十三
中华玉文化发展到孔子时代,即东周或春秋时期,由于孔子和管子等文化精英们的阐述,玉文化的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古玉从神玉的神坛上(皇家神品)走向(变革为)体现文人君子精神品质的高洁佩饰物(属于文化精英),祥云轩认为,这是中华古玉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重要一步,管子、孔子、荀子等关于古玉的“五德”、“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说,充分体现了古玉价值(身份)的嬗变。
孔子对龙的阐释,把龙从皇权神威的神坛上拉下来,降到人间,成为正人君子的象征,从此龙不再是皇帝、君王的象征,再不是天地、上帝的祭品,而是君子言行进退的象征。孔子并不保守,他是机智而高明的革新家,因为他的手段高深,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或看穿其本意而已。
看看他在《易经》小象辞中的解说,就一目了然,他玩其辞、玩弄龙的本意,就在于龙不再是天帝,不再是神的祭品,不再是君王权威的化身,而是人,是君子,是知进知退、知隐知现、知天知命的君子。祥云轩认为,在那个时代,他这是在向神、向天、向君王挑战!但是孔子却以解说高深的《易经》的学者面孔,巧妙掩饰了他对神权、对王权的挑战与大不恭敬(此为祥云轩独家见解)。
他对潜龙、见(现)龙、跃龙、飞龙、亢龙,在空间位置(爻位)方面的解释:潜龙,下也:其意为,居于底层,藏身为好。见(现)龙,时舍也;其意为,尚须待时日而进。跃龙,自试也;其意为,自知深浅,自已拿捏,自试入世参政举措之分寸。飞龙在天,上治也;其意为,上级用贤,贤者就之,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其意为,言过了头,行过了头,能不招灾?孔子对龙在时间时机方面的解释: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其意为,尚须阳气(时机)运转。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其意为,已经春色昂然,时机来临。或跃(龙)在渊,乾道乃革;其意为,君子须及时进取,与时俱进。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其意为,居高位,有居高位之德性,才有大作为。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其意为,超越时代,行为过头,就背离时代,只能身败。孔子这哪里是在讲龙?分明是在讲人,在教导正人君子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处士之道,如何在危机四伏的乱世上立足,生存、发展。
孔子如此曲婉地表达自己,如此伪装自己,如此阐释自己观点的方式,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个危机四伏、杀人如麻的东周时代,造就了孔子,逼迫孔子不得不滋生并形成旷古几千年的独具的大智慧。
孔子对《易经》的精彩解说,到汉代经过大学问家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策,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才得以全面阐扬。孔子的“潜龙“说,便成为隐(士)君子们或不得志者的理想寄托和座右铭。
祥云轩认为,汉代玉璧上出现较多的穿云龙形象,其意就在此,就是《乾卦》中孔子所解释的或“潜龙”或“见(现)龙”或“跃龙”或“飞龙”的诸多形象,穿云破浪,沉潜自如,寄托贤人君子们或隐君子们潜心造就、孜孜以求、自强不息、蓄时待发、与时偕进的智慧、策略与抱负。琢饰如此龙形象的玉佩,君子戴在身上,时时警示、警醒、警惕、鞭策自己,因此是无故玉不去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