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上的土蚀斑  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2011-02-07 06:10:31)
标签:

祥云轩

商周玉器

分析

鉴定

收藏

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古玉上的土蚀斑

 

古玉上的土蚀斑 <wbr> <wbr>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古玉上的土蚀斑 <wbr> <wbr>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古玉上的土蚀斑 <wbr> <wbr>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古玉上的土蚀斑 <wbr> <wbr>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45

古玉沁孔“口小肚大”

    三年前,祥云轩在国内首次发表古玉沁孔“口小肚大”一说的研究成果。

    现在,已经被读者、网友、藏友、甚至被从事古玉研究和鉴定较有影响的人物广泛认定和接受,在网上,在博文中,在书刊报章中,在讲演报告中,在鉴定活动中,都认为“口小肚大”的沁孔之状,是绝对不可人为的自然古沁状态,足以做为古玉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看到这些反馈,祥云轩无比欣慰,在此由衷地感谢所有赞同、宣传、验证此说的朋友们!(见博文《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之125 祥云轩发表古玉沁孔“口小肚大”一说的回顾》)

 

145  兽面纹青黄玉戚

西周晚期

宽11.3cm  高17.9cm  厚0.7cm

 

造型与工法

    此戚刃寛圆,刃面上部钻大孔,柄端窄,钻系孔,柄腰宽,锯方形棱,造型较奇。

    在孔上部的戚面上运用三对云纹和一对C字纹,琢饰兽面的轮廓:一对桃形云纹为耳,一对带勾单卷云纹为腮面,额头和鼻颌为双卷云纹,额顶云纹中间饰桃形网纹,额上部双C字纹为双角;在兽面轮廓之内,双目为圈纹,双眉为蝉形纹,眉身饰平行线纹。

    纹饰的一侧运用一面坡砣线,另一侧刻琢细阴线,加以强化线条的表现力。此种宽坡和窄线结合运用的手法,在春秋时期比较普遍。

 

沁状

    此戚玉质极佳,钢玉声,应为青黄玉,为典型的灰皮沁。1.玉表的白醭、白点、灰黄斑点,应是沙土侵的特征;2.玉表受侵,玉质异化而松软,出现斑驳的破皮现象,破皮处为灰粉状,覆盖泥沙,有的出现沁坑、沁孔和沁沟;3.透光可见青黄玉质,沁点、沁结、沁花、沁纹中有绿色、黑色,应是金属(或铜)侵所出现的特征

 

古玉上的土蚀斑(此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清代古玉收藏家、理论家刘心白在《玉记补》中说:“其入土而复出土者,谓之土古。”“土斑而有斑痕者,沙土物也。”刘大同在《古玉辩》中说:“凡出土之古玉,通名为土古,轻者曰土蚀,曰土锈,重者曰土侵,曰土斑。”刘大同所说的“土蚀、土锈”与“土侵、土斑”,说明受侵的轻重,并不十分明确。祥云轩依据古人的概述,结合个人对古玉的观察与研究,特对土蚀斑加以描述与分析。

    土蚀斑,专指古玉多种侵蚀中的土蚀现象,不包括铁以外的金属侵、水银沁、水侵等迹象。古玉被沙土沉埋之后,沙土中渗入的水分,只能沿着沙土中的间隙构成的通道,从地表向地下古玉的方向渗透,一路要溶解沙土中的各种物质,最多的应是土锈。于是,容易在玉表上形成锈黄的土色。由于挤压的沙土紧密,水只能沿着沙土的颗粒向玉面上浸渗,年复一年,接触渗水沙土颗粒的玉面,就逐渐形成土黄色锈点或锈斑。这种土锈点或土锈斑,并不能说明其受蚀的轻重,只有土锈斑或土锈点,受蚀的年代足够经久的古老,或浸渗而来的水分中携带来侵蚀力更强的新物质,古玉上的土锈斑或土锈点才可能成为松软的黄白色氧钙化斑或氧钙化点。土锈斑或土锈点氧钙化而松软之后,才可能被侵破,古玉的表皮才可能下陷,而出现沁坑或沁孔。这时的土锈斑或土锈点,才可称为受侵较重。

    因此,从土锈斑或土锈点的形成过程,可知土锈斑或土锈点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1.古玉表上出现土黄色或黄白色的沁点或沁斑,可称之为鱼籽斑。此斑受侵较轻。

    2.古玉表上的黄色或黄白色的沁点或沁斑,已经氧钙化而松软,其沁点或沁斑上已失去半透明玉质的性质。

    3.在氧钙化而松软的土锈斑或土锈点上形成沁坑或沁孔,但其周围仍呈现为土黄色或土锈黄色。此侵为最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