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三孔器的用途
红山文化玉双羊首三孔器



以后发表所有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形较杂,故有的可能不再以系列的形式发表。但所有典型而“开门”的藏品,还将逐一展示给网友、红山玉器爱好者、研究者与藏家。本藏品大多都是人们未曾见过、未曾有出土记录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本人于成书之前在此首次发表,让大家先睹为快,让经验不足的藏家和爱好者,粗略地感受一下红山玉器真品的基本状态。如有机会、有可能,最好能去北京十里河高仿红山玉器批发市场和潘家园周末地摊上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收藏热,爱好古玉和红山玉,是好现象。但是不甚研究,不加以比较,不广泛见识真品与仿品,一味收藏,甚至照着证书上的样品按图索骥(具有证书的仿品随处可见),照着玩赝品的“经验”或误导去收藏,会越走越远。我有一位朋友,收藏了满屋子的红山仿品,对人工染色、人工造疤,人工盘功,深信为真,坚定不移,并拿专家证书为凭据。他坚持多年,起初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不服气,甚至气哼哼地瞪眼睛。后来把作为研究的仿品样品给他看,并在今年《收藏》1月号上看到仿品的样品,跟他的收藏品是一路货色,他才开始动摇。好在今春已经觉醒,然而却以再不玩红山玉器为代价。你只要还玩收藏,不论玩什么项目,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骗局或陷阱。要玩,要收藏古玩,最终必须自己长眼,必须达到自己能为自己长眼的程度为上策。自己如果暂时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就要三个皮匠胜过诸葛亮。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切磋可以为师啊。
关于红山文化玉三孔器的用途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三孔器较少。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两件三孔器,一件为双人首,一件为双猪首或双熊首,凌源三官甸子采集一件较小的玉双猪首三孔器。
此器背部为三个古桥形拱,彼此相等;两端为兽首,或猪或羊或人,彼此对称;中间并列三个大孔,彼此相等;底部为长方板形,四角去棱为圆角状;每个空阔大孔的底部钻孔。此器本人不认为是神秘的礼器,或单纯的葬器。它和三联璧有同样的功用,都是纺(拧)绳的工具。区别只不过在于,三联璧是手握式,在三股绳的外侧自如划动,即可刮除毛刺,又可梳理而防止绳股搅乱。较大的三孔器则是固定式,固定在专用的木墩或木桌上,绳股在其两侧各自拧纺。其绳之两端操作的工具,可参阅本博客中的“红山文化玉三联璧”一文。小型的三孔器,可纺拧细绳,亦可手握式操作。
玉双羊首三孔器
此玉双羊首三孔器较大,高8.8cm,长25.5cm,宽5cm,孔底部未有钻孔。羊首:双目斜立,鼓凸;双耳斜立,而猪耳下耷;嘴端略尖,而猪嘴较平。一侧的两个孔缘有古代致残,所有孔的边缘,以及孔内侧宽阔的壁面,均有使用之磨痕,细腻光滑,古代制玉时应有的刮磨痕迹均已消失。可见玉三孔器是使用的工具,而且孔内应是主要磨损的部位。古代农牧渔生产中离不开绳索,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绳索。牛河梁遗址中就有陶人的碎片,腰上系着绳状腰带。此器如果不是拧绳的器具,还会有别的什么用途呢?暂不得而知。
沁状
此器是黄玉质,侵有灰皮。此玉表上的灰色并不只是一层外皮,而与玉内深层的黄玉质渐然过渡,浑然融合,天然一体,人为的皮壳没有这种状态。器表上的沁瑕,边缘参差曲折,开裂自然而然,延展自然而然;沁瑕之内沁色浅,沁瑕之外沁色深,这种状态可以人为操作吗?玉表上的沁点,与人为的白点有明显区别:这些沁点由表及里,形成潜在的然而明晰可见的微妙的纹理,这就是自然沁,就是古沁真沁。玩赏高古玉器,不辨别这些微妙之处的真假区别,其收藏或鉴定,是没有把握的。
作者自我点评
运用上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点评:玉表上的沁点,与人为的白点有明显区别:这些沁点由表及里,形成潜在的然而明晰可见的微妙的纹理,这就是自然沁,就是古沁、真沁。玩赏高古玉器,不辨别这些微妙之处的真假区别,其收藏或鉴定,是没有把握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