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2009-08-28 07:17:31)
标签:

红山玉器赏析

杂谈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wbr> <wbr>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wbr> <wbr>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wbr>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wbr> <wbr>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wbr> <wbr>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wbr>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wbr> <wbr>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wbr> <wbr>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wbr>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wbr> <wbr>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wbr> <wbr>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wbr>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wbr> <wbr>一件标志红山文化衰落的玉丫形器 <wbr> <wbr>祥云轩破译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wbr> 

 

    以后发表所有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形较杂,故有的可能不再以系列的形式发表。但所有典型而“开门”的藏品,还将逐一展示给网友、红山玉器爱好者、研究者与藏家。本藏品大多都是人们未曾见过、未曾有出土记录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本人于成书之前在此首次发表,让大家先睹为快,让经验不足的藏家和爱好者,粗略地感受一下红山玉器真品的基本状态。如有机会、有可能,最好能去北京十里河高仿红山玉器批发市场和潘家园周末地摊上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收藏热,爱好古玉和红山玉,是好现象。但是不甚研究,不加以比较,不广泛见识真品与仿品,一味收藏,甚至照着证书上的样品按图索骥(具有证书的仿品随处可见),照着玩赝品的“经验”或误导去收藏,会越走越远。我有一位朋友,收藏了满屋子的红山仿品,对人工染色、人工造疤,人工盘功,深信为真,坚定不移,并拿专家证书为凭据。他坚持多年,起初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不服气,甚至气哼哼地瞪眼睛。后来把作为研究的仿品样品给他看,并在今年《收藏》1月号上看到仿品的样品,跟他的收藏品是一路货色,他才开始动摇。好在今春已经觉醒,然而却以再不玩红山玉器为代价。你只要还玩收藏,不论玩什么项目,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骗局或陷阱。要玩,要收藏古玩,最终必须自己长眼,必须达到自己能为自己长眼的程度为上策。自己如果暂时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就要三个皮匠胜过诸葛亮。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切磋可以为师啊。

                  

玉丫形器的用途与造型

    红山文化玉丫形器,文物资料记载,有两件十分相似:一件是阜新福兴地公社遗址采集的,长12.1cm,宽6cm,厚0.3cm;另一件是辽宁省文物店收藏,长14.1cm,宽4.1cm,厚0.2cm。两件玉质均为黄玉,钻穿系孔的一端均有缺残。                               

    此器的造型,头上部两端为一双钝角,双角根部之豁口的形状不可忽视,豁口两侧有深槽,双槽之间为牙凸;双角之下为鞋底形状的双线眼廓,鞋底的两端为圆形眼瞳;眼瞳的下端为扁方形状之口,口两端为凸,宽于器缘;眼口之间钻有双鼻孔;口下部则是由平行凹槽组成的搓板状的平行棱;尾下部呈尖圆状,钻孔可系绳以佩挂。此器双面纹饰相同。

    关于用途,一些文章中认为是礼器或葬器,对莫名古玉的论断过于笼统,则等同于未有论断。古方说,可能是鼓槌。古说具体,发人深思。辽宁馆店所藏的两件丫形器的尖端均残的现象,说明红山文化玉丫形器兼有使用功能。搓板状的器身,显然利于手握,且可用力使用。其功用,似不是敲击皮鼓,从残缺的圆端推断,用力程度可能大于击鼓。从两个端角使用而磨损的状态分析,可能是用于制定等距网格的器具。从尾端残损的状态分析,可能是用于较强力搓刮的器具。它究竟还可能有何种用途,编筐篓刮木条的器具?吃骨头刮骨棒或剥刮兽皮的刮板?或是家畜的痒痒挠?我们所有猜测的依据,就是双尖角及其凹豁中使用的磨痕,和尾端薄刃上的使用磨痕。鼓槌、线板、格尺、琴拨,都磨损不到双角中间的豁口。

    古玉,尤其远高古玉,新石器时期玉器,首先具有使用功能,从普遍使用到集权使用,到量化,到神圣化,便成为礼器。这些器物都属于当权者,当权者死后要去另一个天国,当然要把这些器物带走,便成为葬器。所有的美玉都会成为葬器,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礼器。所有大小适度的玉器都能用于佩戴。制玉由于艰难,玉质由于精美,占有由于权威化,所以,玉器就成为财富、权贵的象征物与追求物。玉丫形器显然是用具兼佩饰。             玉丫形器的造型,体现了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诡秘、神奇、深奥、难测的特征。像一条爬行的蚰蜒或蜈蚣,而又没有多脚爪的刻示,会是什么?

    北京有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是压扁了的龙。噢,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深邃的慧眼所具有的奇妙见解!一看,一想,一对照,可不是吗,玉丫形器,它就是具有双尖耳的兽首龙,即所谓猪形龙或玦形龙,伸直了身子,正面向两侧展开,一副仰面晒太阳的样子。丫形器的双角,就是龙的双耳展在平面上的形状;丫形器双耳之间的豁牙,正是兽首龙双耳之间双耳根的凹槽和双凹槽之间的凸棱的横截面的图像;丫形器鞋底形双目,正是兽首龙两侧之目以鼻皱纹为水准,将龙两侧的龙目向前展开伸直于平面上的图像;丫形器的扁口,就是龙(玦)之口向两侧展开伸直于平面上的图像;兽首龙之身平面伸展开之后,过于平滑,亦欠美感,于是饰以平行的横纹棱,而又利于把握操持,行使器具之用(红山文化兽首龙之身就有饰横纹棱者);丫形器的尖尾,就是兽首龙尾平面展开的图像。

    至此,我们才明白,玉丫形器原来是玉龙的变形、发展,是龙的神性的一种再现,一种神化,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屈伸升濳、隐现莫测的龙性神性的极化、多元化的展现。丫形器可能是我们隐约窥见红山古人关于龙的观念和对龙的创造,从定型,到变化,到丰富,到拓展的全过程中的一个龙的神秘亮点。                                

一件标志红山文化在衰落的玉丫形器                             

    此玉丫形器为白玉,高11.5cm,宽4.9cm,厚0.6cm,规格与上述两件丫形器的规格相差无几。但此器面部的纹饰却简化而变形,目廓扁窄,不琢圆形眼瞳,双角尖变得钝圆,双角根部的双凹槽与牙凸已变为单纯的圆凹,嘴部的方凸棱变为圆棱,尾部的圆尖凸变得宽圆,钻孔成为单面穿。诸多变化,使压扁了的兽首龙的形象已无踪无影,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的丫形器已经完全退化为近方形的板状,说明此器是红山文化晚期或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品。上部的一双尖角和尾部的端刃,均有因使用而磨得细腻圆润之感,显然此器重在使用功能。面部的刻划痕迹断断续续,宽窄不一,似草草率率,不经意而为,显然是在淡化审美功用。总之,此玉丫形器明显标志红山文化玉器在退化、在脱变、在衰落的进程中已经走得很远了。                                                                                                    

沁状                                                                     

    此器为白玉质,侵为肉红色,有白色沁醭,黑色沁纹深入玉理,玉表侵为浅显的桔皮状,有沁坑与蜂巢状沁孔。                                                                                        

 

作者自我点评                                                                  

    研究此红山文化玉丫形器,有两点启发:第一,人们喜欢把类似红山文化的玉器统称为泛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历史人文奇迹,影响肯定广泛而深远。但是出土或传世的所有类红山玉器,不能说都是泛红山文化。其中有相当多的玉器,本身就是红山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包括衰落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此白玉丫形器不能说是泛红山文化玉器,它就是红山文化衰落时期的玉品。它的身上可以发现多处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具体演变状态。第二,自然沁色的皮壳,是浑然自然之状态,与人为做色有天壤之别。此丫形器与前两篇博文的配图玉卷云形器的皮壳,是人工做色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仿制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