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

(2009-07-14 07:58:52)
标签:

红山玉器赏析

杂谈

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                          

                          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珍稀的孔雀蓝色红山文化玉玦 <wbr> <wbr>祥云轩红山文化玉佩之五                                                                                           

    以后发表所有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形较杂,故有的可能不再以系列的形式发表。但所有典型而“开门”的藏品还将逐一展示给网友、红山玉器爱好者与藏家。本藏品大多都是人们未曾见过、未曾有出土记录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本人于成书之前在此首次发表,让大家先睹为快,让经验不足的藏家和爱好者,粗略地感受一下红山玉器真品的基本状态。如有机会、有可能,最好能去北京十里河高仿红山玉器批发市场和潘家园周末地摊上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收藏热,爱好古玉和红山玉,是好现象。但是不甚研究,不加以比较,不广泛见识真品与仿品,一味收藏,甚至照着证书上的样品按图索骥(具有证书的仿品随处可见),照着玩赝品的“经验”或误导去收藏,会越走越远。我有一位朋友,收藏了满屋子的红山仿品,对人工染色、人工造疤,人工盘功,深信为真,坚定不移,并拿专家证书为凭据。他坚持多年,起初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不服气,甚至气哼哼地瞪眼睛,后来把作为研究的仿品样品给他看,并在今年《收藏》1月号上看到仿品的样品,跟他的收藏品是一路货色,他才开始动摇。好在今春已经觉醒,然而却以再不玩红山玉器为代价。你只要还玩收藏,不论玩什么项目,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骗局或陷阱。要玩,要收藏古玩,最终必须自己长眼,必须达到自己能为自己长眼的程度为上策。自己如果暂时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就要三个皮匠胜过诸葛亮。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切磋可以为师啊。

   

关于玉玦

    台湾那志良在《古玉图释》中,解说古代玉玦有三种用法:1.腰上的佩饰。2.符节之物。广韵:“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环,赐玦则绝。”3.耳饰。有两种形制:第一种为片状。第二种为柱状。

    所谓玦,就是在玉璧、玉环、玉柱(或玉管)上从孔缘向外锯开一条豁口,便叫做玦。

    玉环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片状,一种是环身,即“肉”的部分为圆柱形,即玉镯状。所以,本人补充第三种玉玦,就是环柱体形玦。而那氏的第二种玦,应称为管柱状玦。这三种玦分别为片状,扁体状,立柱状。

    红山文化玉器中,片状玦和立柱形玦较少。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扁体状的环柱体形玦较多。沈阳新乐遗址出土有立柱形玦。红山文化玉玦的用途可能只有佩饰和耳饰两种,作为符节器“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的用途,则是老三代时期的规矩,红山时代则不得而知。

 

  造型与工法

    此玦开口一侧的玦面较窄,玦口两侧的面较宽。上部较窄,下部较宽。截面内凹,孔缘略阔,玦口较窄。

    此玦质地的孔雀蓝之色,艳丽华美,珍稀罕见,堪称一绝。仔细观察,明显不是松石,也不是青金石,更不是蓝色玛瑙,因为没有松石、青金石、玛瑙的纹理特征。亦不是沁色,其蓝色却是本质之色,而其他之色则是沁色。灰褐色上有微妙的土沁斑痕,有精微的金属沁亮痕。其质地,声音尖脆,应硬于玉石;器面细腻,沁坑极为微小,可见其质地坚密。尚不知其为何种材质。  

    器面上清晰可见原始的刮磨痕迹的特征为:不绝对直,不绝对平行,粗细不等,深浅不一,玉表上位置不同,受侵状态和沁色亦不同。当代仿品上的磨痕的状态,与之相反。玉玦两端的截面与边棱,以及器面,均有原始使用过的光润细腻的痕迹与状态。

 

  沁状

    沁斑、沁点,多为圆形、圆点状,其为玉面接触沙土颗粒,受压受侵而成。沁色多为灰褐色,斑点中有闪光的金属微粒,氧化的金属溶于水中,渗入沙土中,逐渐浸润到玉表上,而形成沁斑与沁斑之色。其色浸渗较深,致使孔雀蓝发生变色,尚不知能否复原。

 

   作者自我点评

    古人论玉玩玉,贵德(实)次浮。玉之实质,古人并不是指玉质,而是指玉所象征的五德、七德、九德,而玉的诸多自然属性则均被认为是“浮”。其实,仁、知、义、礼、乐、忠、信,七德中的每一德,都是从玉的自然特性中联想、抽象升华出来的。而后又将这抽象之德,凌于玉器本身之上。这是由于古人和孔圣人太重视理念、礼仪所致。

    今人玩玉,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理念,早已毫无瓜葛。古玉,早已成为很多人的财富的象征,保值的手段,狂热追求的资源。甚至把古玉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抛弃得一干二净。这是古玉在当今世界遭遇的不幸之一。

    此件孔雀蓝红山文化玉玦,如此鲜丽,如此炫目,如此珍稀,如此悠久,其审美价值可想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