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话扬州——永远的“月亮城”

(2013-09-20 08:02:08)
标签:

情怀

安史之乱

朱素臣

来比

情结

分类: 文化杂谈


    扬州自古有“月亮城”的美称。特别是唐宋以来,歌咏扬州月亮的诗词歌赋数以千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人们都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难怪隋炀帝“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对于月亮,扬州人怀有一份执著而坚贞的情结。扬州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扬州的月,天下独秀;扬州的月,是诗,是梦,是历史,更是文化。


http://www.yzcn.net/images/cms/2011/0907/156633/4.jpg

 

二分明月  风情万种

 二分明月是扬州

  一座城市,用城门的命名来纪念一位并不著名的古代诗人,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并不多见。扬州的徐凝门,就是用唐代诗人徐凝的名字命名的。

  徐凝并不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扬州人纪念他,只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使得扬州人与天上的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凝写的那首诗叫《忆扬州》,七绝,只有四句: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诗人徐凝笔下,佳人的泪眼,美女的愁眉,无不令人肝肠寸断,梦绕魂牵。最奇特的是,普天之下总共三分月色,倒有二分被扬州独占,面对这二分明月,却教人爱也不是,愁也不是。从此,“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

千古吟唱扬州月

  其实,不单徐凝的《忆扬州》,历史上,歌颂扬州月亮的诗句很多。诗人们尽情抒怀,咏唱出了扬州月亮的种种风情:

  扬州月豪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代扬州人张若虚一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唱出的是扬州人的胸襟。伫立在古运河的入江口,侧耳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广陵潮声,奔腾澎湃,气势恢宏。放眼远眺月色下的滔滔江水,尽情东流,永不停息。

  扬州月灵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漫步在瘦西湖畔,沉醉于桃李相间的清新气息。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洞洞衔月的佳话,让多少人心驰神往;中秋明月悬挂在五亭桥上空的老照片,又曾让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顾盼流连。

  扬州月婉约——“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曲见证历史的《扬州慢》,诉说姜夔对扬州往日繁盛的追思和对当时山河残破的叹息。沿着北城河岸,驻足史可法纪念馆的门前,扬州城的又一次劫难,肯定会在你眼前浮现。抚今追昔,看着眼前透过树梢洒进来的片片恬静的月光,你会倍加珍惜今天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盛世安康。

  扬州月文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的一句诗,更是一幅中国画的写意。古往今来,扬州月都是诗,千古传唱;是画,意境久远;是梦,情牵魂系;是链,串起历史长河中的点点记忆。

  扬州月宜人——“花发洞中春日永,明月夜上好风多。”“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有月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在前人的诗句中,寻常百姓身边的扬州月,竟是那样的温馨浪漫,“月中歌唱满扬州”,就更加不足为奇。

  扬州月善解人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遥想当年,王安石站在运河入江口的船头,凝望江南的隐隐青山,伴随他的就是水面上那一轮皎洁的扬州月。看如今,城市里以月为名的道路、桥梁、亭台、商店酒楼、小区宅院,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人们之所以偏爱扬州月,正是源于它这份独秀天下的韵味。

  月亮与扬州的故事还有很多。

  宋代贾似道镇守扬州时,适逢上元节,有人摘了两句古诗作为对联,挂在灯门两侧:“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人观后,都以为非常贴切。

  元朝扬州有富室赵氏,建了一座明月楼以宴宾客。恰好赵子昂偶过扬州,主人邀他作客,赵子昂挥笔题了一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赵氏大喜,好好款待了赵子昂一番。

  明人汪廷讷,写过不少戏曲剧本,其中一部杂剧《广陵月》最为著名。杂剧写的是,唐代将军韦青在街头与歌女张红红结识,后来红红被召入宫。安史之乱后,韦青避难至扬州,在月色下巧遇流浪的红红。

  扬州的月亮,就这样牵动着诗人的情愫和恋人的情怀。

“二分明月”多演绎

  虽然歌颂扬州月亮的诗句很多,可扬州人最钟爱的,还是“二分明月”这一经典。

  曹寅《即事》诗云:“二分明月扬州梦,一树垂杨四百桥。”唯有“二分明月”的说法,才能最完美地表达扬州人对于月亮的情结。

  庄严肃穆的史公祠里,有这样一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二分明月成了史可法悲壮结局和崇高人格的圣洁象征。

  今天繁华热闹的广陵路上,有一座幽静别致的清代私家园林――“二分明月楼”。在这里,二分明月成了园主人远离喧嚣和追求澹远的精神寄托。

  打开清代扬州文化史册,我们会发现扬州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诗人沙龙――“二分明月社”。在这里,二分明月成了诗人们抒写心声和吟唱自然的灵感源泉。

  走进历史深处,有一位自称为“二分明月女子”的扬州名妓――陈素素。陈素素是清初扬州人,工诗,善画,能度曲,其诗集题为《二分明月集》。清人朱素臣根据陈素素的故事,写了一部戏曲传奇,题作《秦楼月》。以“月”来比喻扬州女子陈素素,自然是赞美她高洁、美好的意思。

  清人蒋敦复写的《秦楼月·二分明月女子小影》,把“二分明月女子”比作广寒宫中的嫦娥。在二十四桥上听箫声、看明月,能够让人忘掉红尘的喧嚣与浊世的烦恼。

                                                                     ——注:此文转载与扬州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