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节,教孩子正确面对生死

(2010-04-02 00:11:59)
标签:

育儿

死亡教育

随笔/感悟

教育

小学生

杂谈

分类: 涛妈的文章

清明节,教孩子正确面对生死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又到了全家出动上山到祖先坟前祭奠、缅怀亲人的时节。可是带不带孩子去扫墓,众人说法不一。确实很多家长考虑到孩子毕竟还小,总觉得墓地的阴森环境,不适合孩子前往。

别说孩子对墓地的阴森环境不适应,我都长到这般岁数了,不怕大伙笑话,看到坟头还是觉得心慌慌的。其实,这都是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家里长辈去上坟,路上她说了一个鬼故事,听得我毛骨悚然。一路上还再三提醒我,不许提字,因为不吉利。

  上个周末,很多朋友趁着好天气,都已经去扫墓了。我有一个朋友带着12岁的儿子去给他奶奶上坟,由于奶奶去世不久,孩子从小又是奶奶带大的,对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当时,孩子看到爸爸哭得稀里哗啦的,小家伙也就跟着哭。哭完下山后,他就不对劲了,一直做噩梦,又哭又闹的。孩子平时很活泼,回来后垂头丧气的,说什么奶奶死了,生活没意思了,还很害怕自己也会死,当天晚上哭闹个不停。

  接触死亡话题后感到不适的孩子不少,大多表现为怕黑、恐惧死亡,轻度的有生活无乐趣,做什么都很消极,严重的则出现厌学、失眠、抑郁等症状。

  有心理专家说过,孩子在3-5岁时便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孩子便会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他们所通过的电影、童话、神话等了解到的死亡知识往往都受到了歪曲,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死亡观念,所以,家长和教师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朋友回忆说:小时候他倒是常常问人会不会死之类的话题,我怕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一直都回避正面回答。他长这么大,奶奶的去世是他第一次接触死亡这个概念,当时他也哭了很久。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只想着等他大一点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后来,儿子闷了几天,就不再纠缠死亡,没想到这次的反应居然这么大……”

  这就是家长没有及时引导造成的,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年龄阶段,和孩子智慧讨论生死。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生命的规律;简单的葬礼、葬俗;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怎么尽快走出悲伤;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他人,体会他们的悲痛等内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教育家也曾提出:允许孩子们观看一些腐烂的尸体,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这是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一种好的途径,可以借此消除孩子对死亡的猜测和由此带来的恐惧。

  专家还建议,在孩子面对死亡的时候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例如班里饲养的小兔生病死掉了,孩子们可能会因此非常伤心,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们:小兔因为生病,心脏停止了工作,小兔死了,不能再回来了。再和孩子们一起回忆照顾小兔的过程和小兔给大家带来的欢乐,让他们知道过去小兔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过程中让孩子体会那是过去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在同一只小兔身上,并且一起悼念接受小兔死掉的事实。经历这个悲伤的过程后,才能重新适应一个没有小兔的环境。还可以给小兔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让孩子们了解葬礼的过程,并让孩子们亲自埋葬小兔,让他们真正接受小兔不在了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面对已逝的亲人时,家长应引导孩子用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情感。要疏导孩子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如果孩子对墓地的环境感到不适应,可以主动问孩子,想怎么告诉亲人自己想他。孩子经过引导,就不怕了。  

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大人切忌过于冰冷严肃甚至恐怖,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来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真正了解生命和死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