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标签效应随笔/感悟我记录杂谈 |
分类: 涛妈的文章 |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两个条件:
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也就是他并不容易分辨家长说的是不是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觉得家长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家长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来分析,却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前段时间看到电视上有一个针对儿童性格教育的抽样调查,发现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分析。比如做游戏,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请他也不敢动;有的孩子比较遵守规则,有的则特别顽皮霸道,有时正玩得好好的,却突然对小朋友动拳脚……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执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和访问家长,逐渐弄清了原委:原来,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或夸赞他们如何老实听话,或数落他们不爱吃这个、不愿吃那个,或无奈地感叹“这孩子越来越顽皮,真拿他没办法!”等等。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标签效应”。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思想、品质、心理、知识、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和家长(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员)与儿童接触最多,在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这些人的评价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最具有影响力。因此,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不得随意给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下结论、贴标签,特别是不能作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评价,平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当两者不同步甚至发生冲突时,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曾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家长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孩子说:“你没长手?怎么不打他?”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还振振有辞的说:“我爸爸说了,谁撞了我,就狠狠地揍他。”老师辛辛苦苦教育了半天,被家长一句话给否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灌输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
2.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摹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孩子往往像出笼的小鸟,活泼是他们的天性,应让孩子由着天性去自由活动,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尤其要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而不可压抑。记得心理学家曾说过:“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就是只批评孩子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在学校,有的孩子不太守规矩,有的老师就大声训斥:“你这个捣蛋鬼。”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的说:“你真是条大懒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只“堵”不“疏”,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进行批评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5.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儿童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许,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常受称赞的孩子,一旦发现赞语并非事实,立即会感到十分沮丧,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了信心。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
巧用“标签效应”,不但使孩子们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巩固发扬,而且帮助一些孩子矫正和克服了不良习惯。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学会正确地“贴标签”,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