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即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在中心语前。但也有不尽相同的一面,在古汉语中,宾语可前置,主谓可倒装,定语可以在中心后。
一、宾语前置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动词的宾语前置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些句子中,宾语经常放在动词前,二是为了强调宾语,可借助虚词把宾语提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
《晏子春秋"内杂下》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也。”
《韩非子"社鼠》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
《吕氏春秋.任数》
北郭骚(齐人)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晏子春秋.内杂上》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谷梁传.隐公六年》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
《说苑.善说》
若句中有助动词,格式有二:
① 宾+助动词+谓语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 助动词+宾语+谓语
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郑风.东门之
》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
若句中有助动词、副词一类插入成份,格式有二:
①代词+插入语+谓语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