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无条件养育pet父母效能训练倾听孩子亲子沟通 |
分类: 无条件养育 |
【小巫按】晨曦初霁是“小巫艺术养育课程”首期(“黄埔一期”)学员,当初上课时她贡献了最多自家的案例,也提出了最多的问题,让我们大家都获益匪浅。今天看到她发表的这个案例,纯熟地运用了“P.E.T.父母效能训练”里“积极倾听”这个技巧,不禁转贴过来,和大家分享。(我对原文进行了一些编辑。)
作者在本文里说到,“接纳孩子并非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是很多父母对接纳和无条件养育的误解。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也绝非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定要面对需求冲突时牺牲自己的需求,保全孩子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被照顾;孩子的行为即便不能被我们欣然接纳,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接纳孩子受挫后的情绪。”
面对需求冲突,我们需要运用到的技巧是对孩子发送“我信息”,告诉孩子当前这种状况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心情,即“事实+后果+感受”。可以想见,很多情况下,孩子不会爽快地接受我们的意见(否则何“冲突”之有?),而是要反对、拒绝甚至哭闹的。也就是说,孩子也进入了“问题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运用“积极倾听”来帮助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无条件地接纳他在这个当下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之后,才会消除,他也才会乐意配合我们。如果一味地让我们自己的需求占上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尤其从理性角度来看,我们的需求正大光明、理所应当,孩子的情绪则不可理喻、简直是无理取闹),往往会加剧冲突和矛盾,也损伤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作者:晨曦初霁
四岁半男孩的母亲、希子幼儿园家长;
IPMA国际认证培训师;
无条件养育践行者和分享者;
“P.E.T.高效能父母”践行者与分享者;
“小巫艺术养育课程”首期学员;
安心“亲子沟通工作坊”学员;
晨曦初霁在亲子育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养育的真谛,也收获着自我成长的喜悦,期待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生命的芬芳。
傍晚我去接雨晨放学。原本我们做过约定,我来接他后要等他再多玩15分钟,然后再回家。小家伙喜欢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们玩,曾经因为接他 放学时怎么也不肯回家,我们两人商量、尝试了好多次,终于找到了这个我们都愿意接受,也都能做得到的解决方案:每晚妈妈等15分钟,雨晨多玩15分钟,再一起回家。
但是,今天我刚到幼儿园不久,却得知昨天寄往北京的一单快递,原本今天上午就应该送达的,可直到下午四点多,对方还没能收到,这单快递对我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急,必须今天送达收件人才好,而快递单却不巧被我放在家中。看看时间,还有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五点了,我必须马上回家查询追踪这单快递的状态,争取最后一丝希望。
接下来,我的问题便是,我需要请雨晨配合我,立刻和我一起回家。 “雨晨,妈妈需要你现在立刻跟妈妈回家,我遇到了点麻烦,需要赶快回家查询一单快递,这个对我非常重要。”我向雨晨表达了我的需求。
“不,不嘛,我还要再玩一会儿!”果然,我的请求被小家伙拒绝了。
“雨晨好想多玩一会儿啊,但是妈妈现在要带雨晨立刻回家,真的是很不情愿啊!”我开始尝试倾听。
“我就要再多玩一会儿!”小家伙似乎识破了妈妈的意图,知道妈妈虽然嘴上表现的理解他了,但其实心里还是想着要把他带走。
事实上,孩子的内心是敏锐的,他的感受是正确的,虽然我运用了一个倾听的小技巧,那也只是因为我不愿自己不断的表达(我信息),而引发雨晨的情绪持续升温,甚至可能会导致中断我和孩子的沟通。但当时我焦急的心情的确并没能让我投入的去倾听雨晨。
“我现在真的必须立刻回家,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再次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雨晨的情绪果然被我持续不断的表达而点燃了,小家伙开始大哭,趴在攀爬架上不肯下来。
我知道,此时,我没有时间来运用倾听为雨晨的情绪降温,我需要马上带他离开,坐车回家。于是,我不再倾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我伸出手,和小家伙发出了一个交换条件的邀请,“来,妈妈抱你走到门口,我们现在回家。”
雨晨看到了妈妈的坚持,他愿意妥协了(但依旧情绪难以抚平)。小家伙将小手递给了妈妈,哭着扑到妈妈怀里,说,“我要你把我一直抱回家!”
我回答“好,我努力,万一我实在抱不动了,再放你下来走,好么?”
“好吧。”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幸运的,孩子妥协了,跟你走,如果我家孩子就是不肯走,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我们的需求紧急和重要程度到底有多大?如果“离开”的确是我必须立刻马上去做的事情,那么,抱起哭闹的孩子立刻离开,然后再通过倾听或其他和孩子重建链接的方法,去接纳并且平复孩子的情绪。如果我们成人的需求并不那么紧迫,我们还是最好遵守彼此的约定,满足孩子的需求。)
抱着小家伙和小伙伴们还有老师们道别,带他走出大门打车回家,到家后,还算顺利的追踪到了这单快递,并且催促投递员终于在下班前将这一单送达了收件人手中,结果总算没有太遗憾。 继续回到刚才的情景,我抱着雨晨出来,一路走,小家伙一路忿忿不平的仍旧很不满。而我知道,我已经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心里不再忐忑,于是和小家伙展开了新一轮的倾听和沟通。
妈妈:“被妈妈抱出来,心里还是觉得很生气啊!”
雨晨:“你凭什么想带我回家就可以带我回家!还没到时间呢!”
妈妈:“是啊,凭什么我有急事就可以不遵守约定,提前就把你给抱出来了,这真是太不公平了!”
雨晨:“就是!凭什么啊!凭什么你就可以不遵守约定,我就必须要遵守约定啊!”
妈妈:“是啊,平常我还每天都要求你要遵守约定准时回家,但我自己今天却没能遵守约定。”
雨晨:“是!我也要不遵守约定!”
妈妈:“嗯,我这次没遵守约定,所以你希望你也能有一次不遵守约定的机会,作为补偿?”
雨晨:“没错,明天我也要不遵守约定,我要放学后一直玩,就是不回家!”
妈妈:“嗯,是,一定要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才可以!”
雨晨:“是的,我要天黑了也不回家!”
“啊?天黑了也不回家啊?”我用夸张的语气重复他的话。
“对,没错,我明天晚上要就住在希子教育了!”小家伙此时已经开始一边说一边眉飞色舞的咯咯笑了,不再哭了。
妈妈:“明天妈妈要去北京上课,姥姥会来接你,我们能不能后天妈妈来接你时,咱们再玩到天黑一直不回家呢?”
雨晨:“那好吧,那就等后天,你接我放学时,我就一直玩,一直玩,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见小家伙这么容易就答应了我的建议,我知道他的确已经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了。孩子的情绪就是如此自然地流动,难过的时候就真心的难过,但哭过了,被理解了,情绪也便自然的流走了,释然了,过去了。
之后,我们又继续闲聊了几句,在出租车上继续编着小家伙最钟爱的“吱吱小老鼠”的故事,一路讲回了家。 原本可能会引发一场亲子矛盾和冲突的事件,通过倾听,孩子很快从哭闹中走出来,而作为成人,我也照顾了自己的需求。
这里面并没有谁输谁赢,只是因为我的需求在当时于我而言的确紧急重要,因此我必须做出行动上当机立断的选择。否则,如果因为自己没能努力去达成自己的需求,我自己难保不会因此产生怨气,而这股抱怨的情绪,即便不被引爆,忍在心里,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极为不公的。
接纳孩子并非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是很多父母对接纳和无条件养育的误解。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也绝非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定要面对需求冲突时牺牲自己的需求,保全孩子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被照顾;孩子的行为即便不能被我们欣然接纳,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接纳孩子受挫后的情绪。
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只是感受着雨晨的心情,试着将他的心情说出来,试着理解、翻译、重新表达他想表达的情感和需求。被看见的孩子,会能够很快从情绪中走出来的。(也许会有人问:你学了倾听,知道怎么理解孩子的想法,我还做不到,要是我理解错了,那可怎么办?我想说,亲爱的,不用怕犯错,我们都在学习做父母,相信孩子会帮助我们,纠正我们的理解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做的,只是用心、尽全力,就好!)
所以,照顾自己的需求,同时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的情绪。亲子间的冲突也会迎刃而解。
本文系[爸妈去哪儿]原创首发,转载请获授权。务必注明:文章来自微信公号“爸妈去哪儿(bamaqvna)”。
作者在本文里说到,“接纳孩子并非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是很多父母对接纳和无条件养育的误解。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也绝非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定要面对需求冲突时牺牲自己的需求,保全孩子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被照顾;孩子的行为即便不能被我们欣然接纳,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接纳孩子受挫后的情绪。”
面对需求冲突,我们需要运用到的技巧是对孩子发送“我信息”,告诉孩子当前这种状况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心情,即“事实+后果+感受”。可以想见,很多情况下,孩子不会爽快地接受我们的意见(否则何“冲突”之有?),而是要反对、拒绝甚至哭闹的。也就是说,孩子也进入了“问题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运用“积极倾听”来帮助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无条件地接纳他在这个当下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之后,才会消除,他也才会乐意配合我们。如果一味地让我们自己的需求占上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尤其从理性角度来看,我们的需求正大光明、理所应当,孩子的情绪则不可理喻、简直是无理取闹),往往会加剧冲突和矛盾,也损伤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作者:晨曦初霁
四岁半男孩的母亲、希子幼儿园家长;
IPMA国际认证培训师;
无条件养育践行者和分享者;
“P.E.T.高效能父母”践行者与分享者;
“小巫艺术养育课程”首期学员;
安心“亲子沟通工作坊”学员;
晨曦初霁在亲子育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养育的真谛,也收获着自我成长的喜悦,期待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生命的芬芳。
傍晚我去接雨晨放学。原本我们做过约定,我来接他后要等他再多玩15分钟,然后再回家。小家伙喜欢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们玩,曾经因为接他 放学时怎么也不肯回家,我们两人商量、尝试了好多次,终于找到了这个我们都愿意接受,也都能做得到的解决方案:每晚妈妈等15分钟,雨晨多玩15分钟,再一起回家。
但是,今天我刚到幼儿园不久,却得知昨天寄往北京的一单快递,原本今天上午就应该送达的,可直到下午四点多,对方还没能收到,这单快递对我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急,必须今天送达收件人才好,而快递单却不巧被我放在家中。看看时间,还有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五点了,我必须马上回家查询追踪这单快递的状态,争取最后一丝希望。
接下来,我的问题便是,我需要请雨晨配合我,立刻和我一起回家。 “雨晨,妈妈需要你现在立刻跟妈妈回家,我遇到了点麻烦,需要赶快回家查询一单快递,这个对我非常重要。”我向雨晨表达了我的需求。
“不,不嘛,我还要再玩一会儿!”果然,我的请求被小家伙拒绝了。
“雨晨好想多玩一会儿啊,但是妈妈现在要带雨晨立刻回家,真的是很不情愿啊!”我开始尝试倾听。
“我就要再多玩一会儿!”小家伙似乎识破了妈妈的意图,知道妈妈虽然嘴上表现的理解他了,但其实心里还是想着要把他带走。
事实上,孩子的内心是敏锐的,他的感受是正确的,虽然我运用了一个倾听的小技巧,那也只是因为我不愿自己不断的表达(我信息),而引发雨晨的情绪持续升温,甚至可能会导致中断我和孩子的沟通。但当时我焦急的心情的确并没能让我投入的去倾听雨晨。
“我现在真的必须立刻回家,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再次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雨晨的情绪果然被我持续不断的表达而点燃了,小家伙开始大哭,趴在攀爬架上不肯下来。
我知道,此时,我没有时间来运用倾听为雨晨的情绪降温,我需要马上带他离开,坐车回家。于是,我不再倾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我伸出手,和小家伙发出了一个交换条件的邀请,“来,妈妈抱你走到门口,我们现在回家。”
雨晨看到了妈妈的坚持,他愿意妥协了(但依旧情绪难以抚平)。小家伙将小手递给了妈妈,哭着扑到妈妈怀里,说,“我要你把我一直抱回家!”
我回答“好,我努力,万一我实在抱不动了,再放你下来走,好么?”
“好吧。”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幸运的,孩子妥协了,跟你走,如果我家孩子就是不肯走,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我们的需求紧急和重要程度到底有多大?如果“离开”的确是我必须立刻马上去做的事情,那么,抱起哭闹的孩子立刻离开,然后再通过倾听或其他和孩子重建链接的方法,去接纳并且平复孩子的情绪。如果我们成人的需求并不那么紧迫,我们还是最好遵守彼此的约定,满足孩子的需求。)
抱着小家伙和小伙伴们还有老师们道别,带他走出大门打车回家,到家后,还算顺利的追踪到了这单快递,并且催促投递员终于在下班前将这一单送达了收件人手中,结果总算没有太遗憾。 继续回到刚才的情景,我抱着雨晨出来,一路走,小家伙一路忿忿不平的仍旧很不满。而我知道,我已经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心里不再忐忑,于是和小家伙展开了新一轮的倾听和沟通。
妈妈:“被妈妈抱出来,心里还是觉得很生气啊!”
雨晨:“你凭什么想带我回家就可以带我回家!还没到时间呢!”
妈妈:“是啊,凭什么我有急事就可以不遵守约定,提前就把你给抱出来了,这真是太不公平了!”
雨晨:“就是!凭什么啊!凭什么你就可以不遵守约定,我就必须要遵守约定啊!”
妈妈:“是啊,平常我还每天都要求你要遵守约定准时回家,但我自己今天却没能遵守约定。”
雨晨:“是!我也要不遵守约定!”
妈妈:“嗯,我这次没遵守约定,所以你希望你也能有一次不遵守约定的机会,作为补偿?”
雨晨:“没错,明天我也要不遵守约定,我要放学后一直玩,就是不回家!”
妈妈:“嗯,是,一定要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才可以!”
雨晨:“是的,我要天黑了也不回家!”
“啊?天黑了也不回家啊?”我用夸张的语气重复他的话。
“对,没错,我明天晚上要就住在希子教育了!”小家伙此时已经开始一边说一边眉飞色舞的咯咯笑了,不再哭了。
妈妈:“明天妈妈要去北京上课,姥姥会来接你,我们能不能后天妈妈来接你时,咱们再玩到天黑一直不回家呢?”
雨晨:“那好吧,那就等后天,你接我放学时,我就一直玩,一直玩,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见小家伙这么容易就答应了我的建议,我知道他的确已经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了。孩子的情绪就是如此自然地流动,难过的时候就真心的难过,但哭过了,被理解了,情绪也便自然的流走了,释然了,过去了。
之后,我们又继续闲聊了几句,在出租车上继续编着小家伙最钟爱的“吱吱小老鼠”的故事,一路讲回了家。 原本可能会引发一场亲子矛盾和冲突的事件,通过倾听,孩子很快从哭闹中走出来,而作为成人,我也照顾了自己的需求。
这里面并没有谁输谁赢,只是因为我的需求在当时于我而言的确紧急重要,因此我必须做出行动上当机立断的选择。否则,如果因为自己没能努力去达成自己的需求,我自己难保不会因此产生怨气,而这股抱怨的情绪,即便不被引爆,忍在心里,不管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极为不公的。
接纳孩子并非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是很多父母对接纳和无条件养育的误解。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也绝非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定要面对需求冲突时牺牲自己的需求,保全孩子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同样重要,同样需要被照顾;孩子的行为即便不能被我们欣然接纳,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接纳孩子受挫后的情绪。
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只是感受着雨晨的心情,试着将他的心情说出来,试着理解、翻译、重新表达他想表达的情感和需求。被看见的孩子,会能够很快从情绪中走出来的。(也许会有人问:你学了倾听,知道怎么理解孩子的想法,我还做不到,要是我理解错了,那可怎么办?我想说,亲爱的,不用怕犯错,我们都在学习做父母,相信孩子会帮助我们,纠正我们的理解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做的,只是用心、尽全力,就好!)
所以,照顾自己的需求,同时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的情绪。亲子间的冲突也会迎刃而解。
本文系[爸妈去哪儿]原创首发,转载请获授权。务必注明:文章来自微信公号“爸妈去哪儿(bamaqvna)”。
前一篇:治疗性故事:春的种子
后一篇:云香: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