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谈养育:有效沟通是一场冒险
标签:
育儿无条件养育pet父母效能培训积极倾听亲子沟通 |
分类: 无条件养育 |
最近连续发表了一些新文章,收到好评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个别读者提出了一些疑问,尤其是关于苏州讲座上的倾听案例展示【注】。
比较普遍的疑问总结如下:
——孩子都央求妈妈帮他出主意了,妈妈为什么一直坚持不给孩子提出解决方案呢?这是否意味着妈妈没有体谅到孩子的心情?
在讲座上被选中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时是观众们一致挑选“做这个案例!”而这些案例一般来说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某件事,而是困扰了原案家长良久的问题。这种积累时间比较长的问题,其实是亲子关系本身存在障碍,沟通一直不畅,在孩子来说,是有隐藏比较深的“洋葱核”,并附带了日积月累的情绪,比如恐惧和愤怒。
案例展示的流程是:先让观众自愿上台,用自己惯常的沟通模式来试图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时候,“绊脚石”满台飞,孩子被砸得鼻青脸肿。代入孩子的念妈会把孩子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被父母忽视或者压抑太久,孩子不一定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而念妈不是依靠这些父母生存的孩子,所以可以自由地表达。有些观众在台上卡壳,自愿“请辞”,有些观众则被孩子“解雇”,也有些观众能够倾听一两句,缓解了孩子的情绪,但想继续深入时又卡壳了。
这个时候我才出场,代入母亲,和孩子一起互动。我俩事先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案例在等着我们,念妈不知道她会体验到什么样的感受,我更不知道她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一切都交付于现场——哪个孩子来“附体”念妈了,我这个妈妈就跟着孩子走下去。(这不是表演,而是类似家排那样的代入;我们在讲座、课程和网络已经用这种方式做了几十个案例,其真实性得到所有原案父母的认可,很多父母回家后解决了问题。)
具体说说苏州的案例。可能有些妈妈赞同不能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解决,但是这一次,孩子求妈妈给解决方案,都求了很多次了,还不能给个主意、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吗?
的确,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沉不住气,认为孩子就是在求一个解决方案,那就干脆给了吧!
如果当时妈妈给了解决方案,那么后边的洋葱皮就无从剥落,洋葱核无从显露,孩子还是没有被真正地“看见”和理解,问题的核心得不到解决。短平快的解决方式有时的确立竿见影,但却往往后患无穷。
就好比孩子发高烧,注射一针的确可以立马退烧,但是却不能解决他发烧的真正起因,而且,这种“一贴灵”式的强制性退烧,会损伤孩子的健康。
我推行的“无条件养育”,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放弃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招鲜”,花费更大的精力,找到孩子发烧的病因根除之;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在苏州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看到,孩子再三求妈妈给解决方案,意味着他自己不敢提出解决方案。按理说,7岁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办法了。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不肯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呢?——因为他太担心妈妈对他的见解会有什么样的评判了!在原案家庭中,孩子的很多想法经常遭到父母的否定和拒绝,而遇到问题都是父母一马当先出主意给建议,比如原案爸爸当场不由分说拉着孩子强迫他去跟欺负他的小朋友讲道理。
后边剥落的洋葱皮也证实: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遇到任何问题都是父母为主导、父母给他提建议、并不征求他的意见,而他的想法不仅得不到尊重、甚至是遭到压抑的。这也典型地向我们揭示:不当的养育,让孩子把精力过多投入到对父母察言观色,而不是投入到自己的感受和成长上。原案爸爸希望孩子能够自行解决社交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固有的沟通模式,建立起新的动力结构。
因此,我们做这个案例,是想向大家展示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其迥异于家里惯常的无效沟通方式。这个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孩子一央求就立刻给答案。我十多年前就说过:我们每孔雀开屏一次,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一落千丈。我们在展示如何重建孩子对成年人的信任,重建他对自己的信任,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点一滴耐心搭建的长期工程。
只有当洋葱核都暴露出来,孩子发现他在妈妈面前是安全的,无论他说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妈妈都不会否定他拒绝她,而是接纳他认可他,他才能放松下来,去触碰、去开启自己内心深藏已久的智慧,这个智慧也只敢冒出一点点萌芽来,提出一个小小的解决方案。当时的解决方案很明显不是成年人期待的那种,而是比较稚嫩。
然而,无论这个解决方案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幼稚不成熟不完美,但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想出来的解决方案,我们都必须尊重之接纳之。只有当孩子亲身尝试过,才能有所改进。这个解决方案在以后会被孩子不断地修订,就在这样的试错中,孩子成长了,逐渐掌握、慢慢学会如何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成长过程属于孩子自己,必须他亲身体验,而不是我们能给他的。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妈妈不予认真的倾听和接纳,而是越界地主导孩子的思路,或者施用一些招数,也许表面上看,孩子似乎认同了妈妈的解决方案,三下五除二搞定,而实际上只是把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再一次遮掩住(日后会通过其他渠道表现出来,包括身体的病症)。妈妈率先提出解决方案,孩子内心会感到压力,会本能地想顺从妈妈;但这个解决方案又不符合孩子的内心,孩子会因为跟妈妈不同而感到焦虑。有的孩子一哭二闹三打滚,试图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则干脆割断与自己内心的链接,让父母的思想主导自己,以回避冲突(外在与父母的冲突以及内在与自己的冲突)。而内伤最深重的,并不是那些“闹”的孩子,而是那些“乖”的孩子。
也有读者疑问:倾听和共情,是否意味着准确地“猜测”孩子的想法?
真正的倾听可绝对不是“猜”哦!“猜测”意味着父母主观的介入,以父母为主导,主动出击,进攻孩子,对孩子进行揣摩和猜测,这会遭到孩子的抵触,把内心的大门关得死死的,不许父母进入;表面上也许迎合家长,实际上是在躲藏。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成年人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没有预设、不予控制、一切交付于未知。
一月份广州讲座的案例展示之后,有个爸爸这样评论:“在整个过程里面,我看到小巫老师更多地去读懂孩子背后的表达,整个过程当中你更多地和她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说你自己的想法。有很多时候我们去处理一件事情,会很主观地来解决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去读懂对方的感受,没有连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相信大家能够体味到:这种走心的沟通其实是一场冒险,我们每次用现场观众提出的案例进行展示也是一场冒险,因为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结局会是什么样?汤玛斯·戈登博士专门撰文论述有效沟通的风险,在文章结尾,他说,“总而言之,有效沟通带有双重风险:暴露我们的真实面目、我们可能会改变。大部分人对冒这种风险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要求我们具备内在的安全感以及个性的勇气。”
戈登博士就有效沟通所需要的个性品质提出过10个自我探寻的问题,其中包括:
—我是否拥有足够的内在安全感,允许对方是一个与我分离的、独立的、自由的个体?
—我可否让自己全然地进入对方的体验、感受、情绪与私人意义的世界,并以他的目光看待一切?
—我能否接纳对方向我展现出来的他的每一个面目?
—我能否在这个关系中表现出足够的体贴,我的行为不对他造成威胁?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唯有具备足够的勇气,清空自己,抱持信任,才能看到生命的本真。有效沟通最难做到的,就是全然的信任——信任沟通的过程,信任孩子,信任自己。没有足够的信任,就会企图控制;然而,任何试图控制的举措,都是对这个过程的损害。
当然,把苏州讲座的案例,就这么贴出来,亦是一场冒险。文字版给人的感受和直接在现场观看,相去甚远。凡是参加过“小巫教你讲故事”大型讲座的父母都曾体会过,听故事和阅读屏幕上的文字,有着天壤之别。阅读电影剧本(哪怕是分镜头剧本)或者话剧剧本(哪怕是画好地位图的),跟观看电影和话剧本身,不是一码事,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无怪乎有些读者在阅读录音转的文字时,会因搭不上内心的感受而感到生硬和别扭。这个遗憾,也只能这样留下了。
【注】苏州讲座案例原文链接:
前一篇:[转载]我的选择,无需孩子证明
后一篇:微微辣: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兴趣班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