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巫谈养育:我只领过,绝不邀功 (上)

(2015-01-19 10:19:59)
标签:

育儿

无条件养育

亲子关系

成功育儿

父母的期待

分类: 无条件养育
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从灵性角度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比一个饱学诗书的成年人,具有更多的智慧。(鲁道夫·史丹纳)

一、注重内在发展,不求耀眼果实

前几天翻看早先发表的博文,发现当时错过了几条很有意思的评论,而其中反映出来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总结如下:

“若想证明自己的养育很牛,请把自己的成人孩子摆出来让大家看看这些人是否是我们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吧。要看一棵树的好坏,不是看它长的外表,而是结出来的果子。一个理论可以说的很美丽,但是要是教出来的孩子或成人不是你想要自己孩子成为的人,就不要去盲目跟从流行。 ”

这些话语令我不禁捧腹大笑,想起十来年前,我在《和孩子划清界限》里谈论过的一个话题。

按照这些话的逻辑,我曾是一枚多么耀眼的果子啊!我17岁考入北大,当年的大学录取率连10%都不到,更遑论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了。大学毕业后,我赴美留学,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访谈节目“20/20”中接受了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记者芭芭拉·沃特斯(Barbara Walters)的采访,节目播出后轰动一时,我因此获得全额奖学金,当年拿奖学金的都是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几乎没有奖学金,更不用提学教育的留学生了,我算是独一份。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之后,我年纪轻轻,却先后担任了两所美国大学的“校领导”职位,名号很光鲜,说出去很能给父母脸上增光哦。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没有机会到处宣讲他们如何培养出了这么“成功”的女儿,或者说,如此耀眼的“果子”。如果有人邀请他们去讲,我会抗议并阻拦的,因为,当年这枚耀眼的果实内心,实在是痛苦不堪,不是病得要死,就是经常想自杀。直到脱离主流价值观,走上父母曾经坚决反对的道路:写作和戏剧,才获得身心健康。

如果我们在养育理念上,讲求“唯果子论”,那么不免落入极大的误区。道理很简单,就像当今一些果农菜农一样,为了养育出看上去很美的果实,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在养育孩子方面,也有很流行的理论,注重“成果”、讲求“有效”,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包括表扬、奖励、惩罚、说教,皆是为了让孩子达到成年人设立的标准,而忽略孩子的内在需求。

这完全违背了无条件养育的最基本原则: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里讲述了一位母亲告诉他的事情:“她曾接到孩子学校寄来的汽车贴纸,上面写道:

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因为他当选了本月明星学生

她立即进屋找出一把剪刀,将贴纸的下半部分剪掉,只留下第一行字,贴在了车上。这位女士很聪明,她不仅抵抗住了沦为有条件养育家长的诱惑,同时也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证实自己无条件地为他感到骄傲。”

不过,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曾不无悲哀地说道:“鲜有家长具备勇气和独立性,做到更关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艾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

二、尊重生命本真,不设理想画像

为什么会追求果实呢?上边引用的文字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你想要自己孩子成为的人”。

在“无条件养育”大型讲座里,我会邀请观众思考“孩子是什么”这个话题,并且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第一种,孩子是一张白纸;第二种,孩子是一粒种子。

对赞同“孩子是一张白纸”的观众,我会让他们拿出一张纸来,把自己内心理想的孩子模样画出来,然后给他们提三个问题:

孩子是不是一张没有生命和思想的白纸?我们有没有资格在那上边涂抹?
我们是要上天给我们的那个孩子,还是要描绘、雕刻、打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长成我们画的那个样子,我们还爱他吗?

对赞同“孩子是一粒种子”的观众,我会给他们讲《功夫熊猫》里的一个桥段:浣熊师傅气哼哼地去找乌龟大师吐槽,说后者指认那个胖熊猫为神龙大侠完全是个失误;乌龟大师告诉浣熊师傅,如果你不放下控制的妄念,熊猫就无法完成他的使命,你也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并获得内在安宁。比如说,我无法控制咱们身边的这棵仙桃树,它不会跟随我的意愿,我想让它开花它就开,未到时辰就结果。

浣熊师傅不服气,一脚踢落仙桃树上的一只桃子,一把将桃核埋入地下,“看!我控制了这只桃核的命运!”乌龟大师走过来,抚摸着桃核周边的泥土,“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它只能长成一株桃树,而不可能是其他的树,你也许想要一只苹果,或者一只橙子,但你只会得到一只桃子。”

这个桥段已经给几千名家长讲过,曾经有个别家长听到之后惊呼:“难道我的孩子是一株西红柿,我也只能认命吗?”我听到这样的话不禁愣了一下:“的确啊,难不成您要跟上帝退货?告诉上帝,这不是我想要的孩子,请换成另外一个更合我意的!”(孩子觉察到妈妈这种心境,会有什么感受?)

这算得上是无条件养育与有条件养育之间的根本差别了吧!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赠予我们的礼物,如一粒种子,蕴含了未来的所有可能性,只要我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像乌龟大师说的那样,“滋养它,爱护它,相信它 。。。只要你相信它,它就无所不能。答应我,你一定要相信它。”

但是,一旦我们心中怀有“我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我们就会对孩子设立标准,进而出于惧怕孩子达不到那个标准而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于是我们的爱就不再是无条件的了,而变成有条件的了。孩子很有可能长不成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即便长成了,那也只是满足了我们的愿望和虚荣,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发展方向、他此生所需要完成的使命,就被忽略掉了。

也许你会问:难道我不能对孩子有任何期待和要求吗?

当然可以有期待和要求,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有所憧憬。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没有得到满足的那部分,或者是我们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率先努力,让自己达到这些期待和要求。一旦朝着这个方向走,就会发现能够放下大部分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其实是不满),也能真正看到孩子的人生方向,并且支持他。

所以,在讲座中,我提议,好的养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实现他的梦想,获得内在的幸福。

而孩子的梦想,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期待哦!

【未完待续】

小巫谈养育:我只领过,绝不邀功 <wbr>(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