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妈不是外人,孩子需要亲妈

(2014-12-26 12:08:24)
标签:

育儿

亲子关系

父母≠社会

无条件养育

挫折教育

分类: 无条件养育
“...一个人在童年得到温暖,安全感得到滋养,则让他未来满怀喜悦、毫无畏惧地迎接各种机会的广阔地平线...”(CD)

有些母乳妈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宝宝的亲妈因为某种原因,暂时不能亲喂宝宝,旁边恰好有另外一位母乳妈妈,把宝宝抱过去喂奶,但宝宝却抗拒不吃,——宝宝只认亲妈的奶。

大部分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妈妈带宝宝出去,宝宝不肯让别人抱,“认生”;或者,一个大哭的宝宝,别人怎么哄都不行,一旦亲妈出现,抱起宝宝,哭声就像安了开关一样,嘎然而止,——宝宝只认亲妈的怀抱。

还有,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曰困惑):别人(老人、保姆、朋友)带宝宝,都汇报“好着呢”,而自己带宝宝,则百般“闹”(撒娇、耍赖、不听话),直闹得妈妈心里打鼓:我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啊?其实不是的,只是一个自然现象,——宝宝跟妈最亲,最放松。

干吗写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儿?因为这许多年来,我总是听到按照一个荒谬的逻辑推理出来的一个荒谬的结论——

荒谬的逻辑:“如果我总是理解、接纳、认可、无条件地爱孩子,就会把孩子引向一个错误的认知,误以为社会上其他人也必须理解、接纳、认可、无条件地爱ta;”

荒谬的推论:“既然社会上其他人不会如此理解、接纳、认可、无条件地爱我的孩子,那么我也必须拒绝理解、接纳、认可、无条件地爱ta。”

呵呵。这好比对一个小婴儿说:“如果我给你穿得暖和了,就会把你引向一个错误的认知,误以为世界随时随地都是温暖的;那么,你干脆光着屁股出去吧,现在正好是冬天,锻炼一下你的抗寒能力!”

或者对孩子说:“如果我给你做了好吃的,就会把你引向一个错误的认知,误以为世界遍地都是这么香甜可口的饭菜;那么,我干脆不给你做了,而且,外边那么多垃圾食品,你每天就吃那些吧,习惯习惯。”

唯有温暖御风寒!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是孩子心灵的御寒冬衣。

唯有父母能保护孩子。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在你眼里,世界是一片灰暗和冰冷,那么父母的爱,就是这片灰暗冰冷里的一点红色跳跃的火苗;如果把这一束火苗都熄灭,生命还有什么希望可言?(那么多年幼的孩子自杀,就是因为连这一点火苗都没有了。)

这是一个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的道理:亲妈不是外人,孩子需要亲妈!

(多说一句:孩子本能地信任和依赖亲妈,需要从亲妈那里得到最基本的情感满足。如果童年期这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到了成年,尤其在亲密关系里,就会施用各种手段来索求。这属于武志红、吴迪、李雪等老师的专业范畴,多看看他们的文章就会明白。比如,男人的理想伴侣是面面俱到、无私奉献的老婆/老妈子,女人的理想伴侣是俯首帖耳、“新二十四孝”老公,那都是在找亲妈,而不是在建立尊重、平等、健康的配偶关系。)

关于这个话题,科恩在《无条件养育》里有论述,这里摘抄一段:

让孩子为将来会经历的无端控制做好准备,最佳办法并不是让他们提前“浸泡”在同样的体验中,这就好比说,因为环境中有大量致癌物,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从小暴露在尽可能多的致癌物面前。相反,尊重孩子,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支持以及做选择的权力才有意义。这个基础让他们今后用成长中所体验过的更高标准,去评估他们面对的实施控制的人和机构。这还意味着他们将更乐于对社会进行积极的改变,而不会仅仅接受以权力为基础的左右和安排,或相信这些安排都是无可奈何的。总而言之,拥有自主权的孩子最能建设性的面对剥夺自主权的的环境。

亲妈不是外人,孩子需要亲妈


而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十多年前就发表过文字,这十几年也不断地、反复地、在各种场合讲。《给孩子自由》、《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和《接纳孩子》里都有过论述,这里摘抄部分相关篇章:

捍卫孩子的安全感
(又名:父母社会)

提问:
那天和一群比我大的成年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中有很多人的孩子肯定都已经上了小学了。说到信任,有人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有一个父亲将自己的孩子放在树上,告诉他“跳下来,有爸爸接着呢!”孩子想也没想就跳下来了。事实上,爸爸并没有接孩子。孩子小摔了一下。第二次,同样爸爸许诺会接孩子,孩子犹豫了一会才跳下来,爸爸仍没有接。孩子又小摔了一下。第三次,爸爸费了好半天劲才说服孩子跳下来,这次爸爸接住了孩子。爸爸就是想告诉孩子这个社会上的人并不都是可以信任的,当然第三次是想让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是有好人。

那个人一边说我就一边在心里运气,琢磨怎么才能让他了解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等他一讲完,我立马就把自己想好的东西说给大家听。无奈功底太不深厚,理不服人,立马遭到所有人的攻击。“让孩子意识到社会的险恶性是对的呀。”唉,无奈。

小巫解答:
成年人惯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还堂而皇之地打着幌子。

我发现一些父母抱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我不能总让孩子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必须表现得像社会上的人一样,给他点苦头吃,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不要忘记了,爸爸妈妈绝对不等同于社会上的陌生人。孩子从我们这里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我们是孩子的底线和靠山。无论孩子受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我们的怀抱是温暖的,他就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同命运抗争。相反,如果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和斥责,他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念。的确,孩子也许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但是陌生人对孩子的打击,不会造成深重的伤害,甚至都比不上父母的一个恶眼色。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最能伤害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爱的人。孩子爱我们,我们不能对他凶,因为他会受伤。孩子不爱陌生人,陌生人怎样凶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损伤。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的后记里,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妨摘抄一部分:

的确,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既然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我给孩子爱和自由,让他发展个性,将来他怎么能够适应社会?社会上哪有那么多的爱和自由?谁会尊重他的个性?与其让他将来受打击,不如让他现在就习惯!

我想,这些家长可能把自己作为父母这个具体角色,和“社会”这个笼统的概念,混为一体了。父母和社会,不是一个概念。父母不是社会,社会也不是父母。父母给孩子的,和社会给孩子的,不是同样的东西。反之,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和对社会的需求,也不是同样的东西。

儿童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他们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是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赋予孩子足够的内心力量,让他无条件地爱自己、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建立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长大后,坦然地面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坦然地接受环境与自己的差异,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与“社会”这个庞大的概念和平相处。

当孩子天性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我们是孩子的底线和靠山。无论孩子受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我们的怀抱是温暖的,他就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同命运抗争。相反,如果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和斥责,他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念。

如果父母接纳、支持、鼓励孩子,孩子就不会否认自我、压抑自我,他依然快乐地接受自己,自由地发展自己,健康地成长。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无能为力的,不必被动地任人宰割,只要积极地想办法,就能摆脱困境。将来他遇到困难和阻碍,也会对自己负责,一方面平静地看待自己和环境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主动着手改变现状。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而是站在“社会”这一方,批评、指责、纠正孩子,“人家都那么好,怎么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差劲?你让我们丢脸!你给我们找麻烦!”并且强迫孩子去“适应”环境,孩子就会觉得“这都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强行的压制和修理,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会让他们积存愤怒和怨恨,导致他们将来仇视社会,做出更加叛逆的举动。由于父母强迫他们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个性、顺从环境、变得跟其他人都一样,将来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要么认为“这都是我的错”,要么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要么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要么感觉无能为力,不能对自己负责。

如果父母不伤害孩子,“社会”就很难伤害孩子。想一想吧,能够伤害我们的,都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不爱的人,无法伤害我们。

我在无数场合下多次强调,孩子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100%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尊重、倾听、鼓励和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地爱着他,那么他就获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够确认,父母永远鼓励他自由地探索世界、接受他的独立性、支持他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获得了最坚实的自信心。这是所有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一生享用不尽。

亲妈不是外人,孩子需要亲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