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愿我成为一道门
(2014-12-08 14:43: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无条件养育 |
我希望#艺术养育#课程的讲师,能够打破“我教、你学;我说、你听”这样的传统授课模式,不做高高在上的“专家”,而做勤恳播种的农夫,让学员在体验中悟道,辅佐每个人的内在智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讲师须首先活出无条件养育的精神,能够享受艺术、创造艺术,并利用集体的力量,大家互相滋养。
作为讲师,我们的信条是:真正的智慧是让对方觉得——“我也能!”
上个月,我们五名学员一起,参加了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班,并非常荣幸的成为首批艺术养育课程讲师。在面授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网络,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在这两个月里,除周末外,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小巫老师的带领下讨论主题、修改教案、设计互动、自我觉察;顺带着插科打诨、犯二耍贫。
小巫的讲师班,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给我们,而是让我们每个人自己设计自己的教案,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阐述自己最有把握的内容。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课程都是不一样的,小巫说,只有这样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且变幻无穷的。
在面授之前,我信心满满的准备了一套十五节课的教案,从安全感、接纳、自我价值感,到规则、情绪、倾听,还包括生命教育、性教育、专注力等等,每节课一个主题。为了面面俱到,囊括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我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教案提交上去,被小巫“啪啪啪”毙掉了一半。小巫说:“这些内容有多少是你自己的东西呢?我看好多都是东拼西凑,这本书里摘一点,那本书里摘一点。这样的内容你有多大把握呢?”
我无比抓狂。自以为自己准备得挺好,却被无情的打击了。这简直就是阻碍我显示自己有多么“渊博”啊。于是争辩道:“现在就是因为知识太碎片化了嘛,虽然我的内容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把它们梳理成了体系,就是我的价值啊。”小巫说:“东拼西凑来的东西,都浮在天上,根本没有内化到你的身体里。你的内容量应该是一座冰山,如果想给别人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你自己首先要有水下的八分之七作为支撑。”
我无法反驳,不得不承认她说的很有道理,但依旧腹诽。于是带着幸免遇难的几个教案,进京面授。
五天的时间,五个人。我们展示教案、试讲、带领活动、设计晨圈。小巫老师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讲课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我们每个人都被大卸八块,惨不忍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看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知道了面对一些事情时的处理原则。
在个人自传环节,我们通过绘画的方式,回顾了自己从出生到二十八岁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去看那些塑造自己人生的境遇和事件,看到它们在我们的自我成长中的意义和目的。这些都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真正是谁,并发现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在自我觉察练习中,老师几乎是针对我们五个人量身定做了不同的活动,一针见血的直指我们的高傲、虚荣、讨好等阴暗面,让我们体内的小我无处藏身。
最后一天里,小巫问了我们几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当讲师?你能给学员带来什么?你怎样达到上述目的?你能从学员身上得到什么?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思,我们潜意识中的那幅图景逐渐清晰起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以及它们可以转化成的资源。同时小巫也给我们分享了作为讲师的自我修炼和评估方法,高标准严要求的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讲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五天的朝夕相处,各种艺术活动,让我的感受力大为提升。我原本是一个头脑过于强大的人,遇事喜欢分析,想很多,小巫老师说这是“早慧”后遗症。当我看到一个案例的时候,我通常会去分析父母的做法,第一步第二步,用了些什么方法,有什么目的,会取得什么效果。但现在我会首先去感受这个孩子,孩子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而不是去用头脑分析孩子行为的目的。对孩子的感受力,也是倾听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讲师班结束的第三天,是我的首次实战,给四十多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授课。而小巫老师也亲临现场为我督导课程。其实这次课的内容我在长沙试讲过一次,感觉还不错,因为无论我怎么讲,学员都会认为我讲的是对的。可是这一次,我却无比紧张,总觉得不管怎么讲,小巫都能一眼看出来我在装神弄鬼。小巫老师点着我的头说:“你要是真扎实,怕什么?我是去给你压阵的,不是去踢场子的。”
讲课过程还算顺利,偶有小磕巴也都被我略过了。最后的问题讨论环节,一名学员提出了他的做法。我听着虽然觉得这个做法不太合适,但一时找不到相应的理由,于是打了个马虎眼,想糊弄过去。小巫在后面听着,立马不干了,举手要求:“老师,我有话说!”然后一语点中问题的核心,三言两语令我们豁然开朗。我竟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而只是想着如何让听众心服口服。
这一下,我是彻底服气了。小巫每次讲座的内容,和工作坊的课程,都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底蕴,是我只能感受却无从窥见的。而我粗浅的组装起来的十五节课,根本经不起推敲,遇到一个稍微懂点的人提个“高深”一点的问题,我就会黔驴技穷。
对于讲师来说,每一次实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收获,比闭门在家准备一个月的效果都好。学员们的不同状态,以及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都促使我进一步学习和成长。他们对我的反馈,也是对我的滋养。
三年前,我刚刚开始自我学习和成长,那时的我,根本没想过自己要做什么。但生活就像河流一样前行,当我们对它敞开时,总会发生新的可能。三年里,我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结识了一大堆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了各种学习,受教于多位底蕴深厚的导师。
为什么一直专注于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童年经历,更多的是因为家庭是人寻找自我的地方,是一个人第一次判断自己否有价值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第一次学习别人是什么样的,并学习如何与他人及世界建立联系。或许在未来,我将更多的关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什么。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庆幸自己走上了这条自我成长之路。愿我成为一道门,穿过这道门,让我们一起遇见内心深处的渴望及自我,遇见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