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骄纵溺爱

标签:
育儿无条件养育溺爱小巫艺术养育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 |
分类: 无条件养育 |
很多家长不太清楚“无条件养育”与“溺爱”之间的区别,有些家长误以为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继而产生疑惑:这样做,岂不是娇惯孩子吗?
事实上,无条件养育≠骄纵溺爱孩子,而是恰恰相反。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体验过: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可能永远100%地一致,相处过程中终归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冲突的时候。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商场里,孩子看上了一件玩具,要求妈妈买;但妈妈认为同类玩具已经买了够多,不需要再添置额外一件,自己也不愿意再花这么一笔钱。
这样一来,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了冲突:孩子执意要买,家长不肯答应,孩子生气哭闹,家长十分气恼。
其他常见冲突还有很多:早晨家长急着出门,孩子却“磨磨蹭蹭”不肯配合;家长要求孩子练习钢琴(或某种技艺),孩子却厌学不练;4、5岁的孩子不肯自己睡觉,一定要跟妈妈睡;已经断奶的孩子依然要摸妈妈的乳房,妈妈感觉不舒服又不知道如何拒绝,等等,等等。
传统的解决冲突手段,可以简略地划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一端是——家长施用“权威”镇压孩子,让孩子出于恐惧而服从自己;或者运用奖惩机制,利诱孩子就范。这一端被“PET父母效能训练”称之为“第一法”(Method
I),在这种境况里,后果往往是“父母赢、孩子输”。然而,孩子会在内心积蓄很多对父母的怨怼和抵触,却又不敢表达。随着孩子的成长,权威镇压法会逐渐失效;其也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导致诸多外表与内在的问题。
另一端是——家长不堪孩子哭闹,妥协让步,顺从孩子。这一端被“PET父母效能训练”称之为“第二法”(Method
II),在这种境况里,后果往往是“孩子赢,父母输”。久而久之,孩子的确会被娇惯,变得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然而,父母的感受和需求被一再地忽略和压抑,内心会积蓄很多对孩子的怨怼和愤怒,不知道哪天哪件事就会引起火山爆发,把自己直接炸成“第一法”父母,事后又追悔莫及。
不少父母在“第一法”与“第二法”之间来回跳跃,虽然内心知道两种方式都不甚妥当,却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论。有些父母则苦苦追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经常来问我“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为了把握这个“度”,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养育手法,看似非暴力淡定而巧妙地“搞定”孩子,即所谓“行之有效”者,实则依然实施了控制、摆布、愚弄乃至胁迫。对这一点,我会另外撰文详述。这里只说一句:在养育当中,“有效”不见得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借用济南讲座上,一位妈妈高喊出来的话:“这不是‘度’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
的确,无条件养育秉持的是另外一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属于正常事件。我们提倡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建设性的沟通方式,找到可以兼顾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境况里,没有谁“输”谁“赢”,不要求谁压抑自己的感受、牺牲自己的需求;而是看见和接纳双方的感受与需求,并尽最大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有些时候,改变家庭环境、改变内在态度,掌握“关系技巧”,包括发送“表白性我信息”,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就可以预防或者化解很多潜在的矛盾。
当孩子与父母发生需求冲突时,父母可以发送“面质性我信息”,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实感受,同时做好准备随时“换挡”倾听孩子;或者运用“第三法”(Method
III)的6个步骤:1、界定双方需求;2、头脑风暴解决方案;3、评估解决方案;4、挑选解决方案;5、实施解决方案;6、审查实施效果。
当孩子与父母发生价值观冲突时,父母依然有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包括发送我信息、运用第三法、担当顾问、以身作则和改变自己。(本文重点不在宣讲“PET父母效能训练”具体实操方式,此处仅简单罗列几点,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或者参加@安心Priya
、@Vivila微微辣 的亲子沟通工作坊,也欢迎报名“小巫艺术养育课程”。)
此处引用一段“小巫艺术养育课程”第一期学员@Eileen念念妈
的感悟,辅助阐明本篇文章的主题:
昨天晚上,我坐在小区广场中看着孩子们热闹的玩耍,晚风轻轻拂过我的身体,内心是那么的安宁和平静,而在那一刻,我对无条件养育有了深入的理解:不是说我要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和期待,而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因情绪而产生的行为;无条件养育不是说我要无欲无求,而是我要明白哪个期待是我自己的,我为我的期待负责,我有权利表达我的真正感受或者呈现我的期待,但孩子有权利决定他是否满足我的期待。这一切源于两个字:真实。在孩子面前做表里如一的妈妈,抛下无所不能的“神”的面具,做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听见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看到他原本的模样。这也是课程带给我的震撼之处。
希望以上这个简短的说明,能够粗浅地解释无条件养育与溺爱之间的区别。
前一篇:无条件养育,提高孩子成绩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