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谈谈拥抱和自然后果

(2014-08-04 12:29:07)
标签:

转载

分类: 无条件养育
【小巫按】@eileen念妈 是“小巫艺术养育课程”第一期(谐称“黄埔一期”)的学员,课程中我们用大量实际案例做亲子沟通练习,大家发现,念妈有一种特殊的本事,可以深刻代入孩子,原生态地呈现孩子的内心。
最近几场讲座,念妈与我同行,辅助我进行现场案例互动环节。每次,念妈都扮演得出神入化,已经远远超过“代入”,达到“附体”级别,连原案妈妈都不见得了解的孩子心声,通过她的神表演,洋葱皮撒一地,洋葱核暴露无遗。
无论是我扮演孩子,还是念妈扮演孩子,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妈妈都喜欢上来先拥抱孩子,哪怕孩子已经暴跳如雷,她们依然前赴后继地试图拥抱,这则引发孩子更大的绝望,被孩子当场解雇下台。
念妈是一个好学而又较真儿的人,这场关于无条件养育的讨论,她买书研读,撰写了这篇精彩的博文。拥抱事宜,恰是我下一本书《倾听的艺术》(暂名)中的话题之一,借念妈之手,先剧透给大家一二。
原文地址:谈谈拥抱和自然后果作者:念念妈

 

谈谈拥抱和自然后果

 

引言

 

最近两个星期小巫老师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无条件养育”的文章,其中阐明“PET父母效能训练”(PET)和正面管教(PD)在理念上的差异;云香也写了自己从有条件养育到无条件养育的成长历程,让我看到了这两种理念在实践中的对照。恰好,我也有一些类似的疑问和感想,就趁这个机会一起写出来吧。

本人才疏学浅,理论修养不深,写的比较通俗,多是我的个人感受,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但是您若不讲具体内容,仅仅说些爱啊尊重啊,或者简单地说我理解错了甚至对我的语气态度挑毛病,教导我要更加包容胸怀宽广之类的大道理,我是无法理解并贯彻到实际应用中的,所以希望各位高手能就文中案例的具体做法进行沟通交流。

 

 

“熊孩子”遭遇“强抱”

   

今年五六月份,我跟随小巫老师参与了成都和南京“无条件养育”讲座中的案例演示,在现场,我扮演孩子,向观众展示孩子的真实感受。当我根据案例情境感觉受挫,生气哭闹发脾气的时候,诸多上台试手的妈妈们直接扑面而来要拥抱我。我那时候情绪温度很高,不想要妈妈的拥抱,死命拒绝,甚至开始拳打脚踢,可是她们依然要拥抱,后边的妈妈还以能成功拥抱我为奋斗目标,追着我满台跑。那个时候我内心感觉万分恼火、郁闷、悲伤,那么多人无视我的感受,劈头盖脑非要拥抱我,给我一种特别强烈的镇压式信息——我们都冒着被拳打脚踢的危险来拥抱你了,你还闹什么闹!

有些妈妈在确定我坚决拒绝拥抱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既然你想哭,那你就哭一会儿吧,等你想通了再来和我讲。”这种话让我确信,那些妈妈并不接纳我的情绪,她们恨不得我的情绪立刻消失。一种被遗弃和被胁迫的悲凉感觉充盈着我的心房,这难道就是口口声声说“爱”我的妈妈?

还有的妈妈“倾听”了我:“宝宝,我知道,刚才你把碗摔了,妈妈批评你了,你比较难过。我知道这是一件很难过的事儿,那你难过一会,妈妈在这边陪着你。”这种腔调令我沮丧,妈妈头顶圣洁的光环,洞察一切,带着一种怜悯,看似大度地接近我,但事实上,我在想些什么,她根本不知道,也许我摔了碗哭着哭着想起了在学校别人欺负我;想起了老师对我的冤枉;想起了妈妈对我的不信任,但妈妈这一句高高在上的话把我所有的话都憋回去了。

N个家长被我解雇下台之后,小巫老师代入妈妈倾听我。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心完全敞开的妈妈,在她面前我是安全的,我可以说任何的话,可以随意发脾气、哭嚷。就在妈妈全然没有任何预设和要求的陪伴和关注中,我的情绪温度逐渐下降了。情绪稳定后,我不仅自己想到了解决办法,还主动要求妈妈的拥抱。从始至终,决定权都在我的手里,我清楚的知道我什么时候需要拥抱,什么时候不需要,妈妈没有发表意见,没有试图引导我,只是跟随着我的脚步,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一个温暖的充满爱的拥抱。

后来偶然间看到的一篇文章引发了我的疑惑:文章作者是一名PD讲师,参加了小巫老师上海的“无条件养育”讲座,她既不理解讲座中小巫扮演的三岁孩子在愤怒的时候为什么拒绝妈妈的拥抱,也不明白后边小巫老师花费那么长时间展示“积极倾听”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在孩子拒绝拥抱的时候,有些人还锲而不舍地索取拥抱呢?每次讲座最后的案例展示环节都是最精彩也最实用的部分,大多数观众都说是在那个环节里真正看到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如何真正“看见”孩子,并且粗浅地学会倾听这个极难掌握的技巧,甚至有些观众被小巫老师扮演的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而PD也宣称自己有“倾听”这个工具,为什么那位讲师居然看不懂呢?

为什么我的感受和那位PD讲师的感受是完全相反的呢?南京讲座中一位PD讲师还说自然后果不是惩罚,自然后果是不是惩罚呢?而且,观点如此大相径庭,可是各地PD讲师们还坚信PETPD是一样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书中案例引发更大疑问

 

为了弄清楚我的疑问,我买来简·尼尔森女士编写的《正面管教》一书,开始认真翻看,凑巧,书中开篇即用一个孩子吃饭的案例对自然后果和拥抱进行了说明:

早晨起床后,乔尼(三岁)先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然后来到厨房。帮着妈妈做些日常家务,比如摆碗筷、烤土司、搅拌鸡蛋等等。今天的早餐是谷类食物。妈妈给了乔尼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要小麦圈,还是维蒂麦脆?”

因为乔尼看过“维蒂麦脆,冠军早餐”的广告,他选择了维蒂麦脆。尝过一口之后,他改变了主意,说:“我不喜欢吃这东西!”妈妈说道:“好吧,我们没办法把维蒂麦脆再变脆。那你出去玩儿吧,吃午饭时再见。”

《正面管教》说这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孩子选择了维蒂麦脆,并且尝过之后只说了不好吃。妈妈就直接让孩子出去玩儿了,并且要坚持到午饭时间。如果这就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自然后果的话,我看到的真的是惩罚,没有信任和尊重。孩子只说不喜欢吃,没有别的话。是否换成小麦圈继续吃完这顿早餐再去玩耍,妈妈也没有询问,就径自决定不再让孩子吃早餐。为什么孩子这时候不能换一种食物吃呢?妈妈刚才不是给了两种选择吗?

不过,通过案例和其他资料我发现:在《正面管教》看来,孩子不能有选择的权利,即使选择也要在父母给予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即一切要以父母的意志为准,而且选择范围是父母括定的,既不见得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对选择范围也没有发言权。那这样的选择有意义吗?

 

好“阴险”的三岁小儿!

 

书里接着写到:因为妈妈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乔尼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两个小时以后,他回来告诉妈妈他饿坏了。妈妈以尊重孩子的口吻说道:“我想你肯定饿坏了。”

作者认为:乔尼的饿不是真的饿,而是在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这就是所谓行为背后的“目的”吗?连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这完全是把孩子放在了父母的对立面。

但是“我想你肯定饿坏了”这句话听起来让人感觉舒服,妈妈说出了孩子当时的感受:饿坏了。毕竟一晚上没吃饭,早餐也就吃了一口,到这样一个时间段,成人都会饿得难受,更何况孩子呢。我想妈妈接下来是不是要给孩子一些吃的。结果却出乎我意料......

她的确没有来那一套“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而是安慰道:“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

 看到“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发楞,妈妈是在告诉乔尼:“即使你很饿,都饿坏了,可是你现在也不能吃东西,你必须坚持到中午午饭时间,谁让早饭的时候你不把选择的东西吃完呢?不吃早饭,那就饿着!”这就是基于信任和尊重的自然后果?这是赤裸裸的惩罚、威胁和控制啊!

 

你不乖,所以妈妈晾着你

 

《正面管教》接着写到:假如乔尼懂事而且听话,这个故事到此就可以圆满结束了;可是,这种结果不会这么快就出现。乔尼还没有习惯妈妈这种新办法,由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他感到了沮丧,并且发起脾气来。尽管在第一次使用正面管教方法时,孩子的“不当行为”或许反而会加剧,但是你会注意到,在孩子再次出现“不当行为”之前,会有一段平缓期。当一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操纵策略不起作用之后,他可能会再次试探—只是为了确认一下是否真的不管用了。当乔尼发脾气时,妈妈可以用“冷静期”方法,走到另一间屋里去,直到双方感觉好起来。没有了观众,发脾气就没那么好玩儿了。妈妈也可以用“我要抱抱法”让俩人心里都好受些。

我很惊讶正面管教要的结果是:孩子懂事而听话!并认为孩子在两顿饭之间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因为妈妈没有给东西吃而发脾气是“不当行为”!难道这一切不是妈妈导致的吗?此时却把罪责以信任和尊重的名义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承担这些无法承受的责任。

我猜测,简·尼尔森女士当年照顾7个孩子,想必非常辛苦,或许她需要这样严格地要求孩子。她的养育手段的确基本上脱离了家长霸权,已经是“术”的重大变化。然而相比起无条件养育,这种“术”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在这个案例当中,当孩子吃了一口不想吃了,妈妈完全可以允许孩子走开,如果是可以留存的食物,那就给孩子留好。我们可以预见到,孩子待会儿肯定会饿。等孩子回来说自己饿了,想吃饭的时候,我们再把他没有吃完的早餐提供给他,或者提供其它他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孩子既能明白不吃早餐肚子会饿,又能感受到妈妈的信任、尊重和爱。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确必须拒绝孩子的要求,那么孩子产生情绪,发脾气哭闹,这都是正常的,不是“不当行为”(PET压根儿就不认为孩子会有“不当行为”!),父母这时需要倾听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发送我信息,而不是冷落孩子。当孩子的感受被理解时,他也更加乐意配合父母。

 

生气的时候还要照顾妈妈的需求

 

除了“冷静期”的办法,《正面管教》还提出了“我也要抱抱法”,恰好朋友手中有一套正面管教工具卡,“拥抱”这一张是这样说的:孩子感觉好会做的更好,你也是这样。拥抱帮助我们感觉好起来:

1)当孩子发脾气时,试试要求孩子给你一个拥抱。

2)如果孩子说,“不”,你再说一次,“我需要一个拥抱。”

3)如果孩子再次说不,就说“我需要一个拥抱,你准备好时来找我。”然后走开。你可能会很惊奇接下来所发生的。

读完工具卡,我感觉十分困惑:这到底谁是孩子谁是妈啊?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妈妈非但不倾听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反而向孩子索取拥抱,这是什么道理?孩子是不是必须压抑自己的真正需求、满足妈妈的需求?

这下我明白了,为什么讲座中那么多的妈妈不管我在做什么一定要先拥抱我;为什么PD讲师觉得小巫老师拒绝拥抱是不正常的。因为她们认为孩子发脾气是“不当行为”,是错误的,所以父母需要一个拥抱来抚平内心的恐慌,孩子的需要被忽略了。在无数个PD案例里面我也看到:只要妈妈不停地坚持不停地坚持,那孩子最后必然会无视自己的感受,接受妈妈的拥抱。

我也和朋友们讨论了自己的疑惑,其中一个朋友说:“孩子只是在彼时不接受任何人身体上的接触,连孩子捍卫自己身体界限都看作是‘不良行为’,何谈尊重孩子?如果身体界限都弄不明白,心理界限岂不是一塌糊涂?。”

另外一位妈妈说:“当孩子发脾气时,向孩子要一个拥抱,让孩子了解自己也有‘给与的力量 ... 这样的术连止痛片都不如,孩子的情绪非但不能流淌,还被莫名其妙地卡在那,然后成功地被转移... 好些初学的父母感觉很好,可用一阵那些方法就会被困住,真的禁不起推敲和深入啊。”

讲座现场有些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会情绪高到我这个程度,不会拳打脚踢,不会骂人。那是因为上台和我互动的妈妈们不是我的亲妈,当我放下孩子的角色以后,我就是我自己,我不仰仗其中任何一个人继续生活。但是孩子必须依靠父母才能继续生活下去,所以发脾气、踢打、怒吼都是有顾虑的。看一看工具卡我们就能明白孩子的顾虑是什么:管束、威胁、表扬、惩罚、暂停、自然后果、转移注意力、讨价还价……等等一系列以爱为名义的控制,让孩子不仅对妈妈失去信任,也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失去信任。孩子不表现,不意味着他们不感受。我在台上展现的,仅仅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拳打脚踢、怒吼大哭,也许是因为他不敢(因为妈妈早就用各种手段告诉他这是错的),他必须学会压抑自己的内心,迎合父母的期待,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如果家里的孩子能对我们无所顾忌的发脾气,就让我们好好地感恩吧。他是完全信任我们的。

但是,就像小巫老师在讲座和课程中一再强调的:孩子发脾气时,请尊重他的身体疆界,请不要触碰他,更不要拥抱他,是否接受父母的触碰,孩子说了算!

 

坚定我的信念——无条件养育

 

我曾经把这些疑惑写成信发给正面管教的一些微信平台和微博,信中提到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孩子的在应该吃饭的时间没有回家吃饭,一个半小时之后回来了,肚子很饿,这个时候我是让孩子吃饭呢、还是让他饿着?一个是孩子出门玩,天气预报有雨,可是孩子坚决不带伞,后来果真下雨了,孩子电话来让我送伞,我该不该送?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怎么做才是基于尊重和信任的自然后果,而不让孩子产生被惩罚的阴影?

信发出后,期待着他们能像小巫老师那样,条理分明、客观公正地阐述PD的理论基础,怎样界定“不当行为”,如何在操作工具的过程中体现尊重、信任和爱。可是很遗憾,他们没有给我任何回应。

虽然PD讲师们没有回复我的问题,但通过看《正面管教》这本书,我已经知道了他们所推崇的答案:那就是自然后果法。但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我不会选择饿着孩子或者让他淋雨回来,在我看来,那是充满惩罚和漠视的做法。

孩子因为玩耍,回家晚没有赶上晚餐,但只要他回来了,我就会将备好的晚餐端给他;孩子不肯带伞却遇到下雨,如果他要求,我也会想办法送伞。如果他晚回家或者没带伞对我造成了困扰,我会在吃完饭之后跟他谈一谈,发送我信息或者采用第三法。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没有任何条件,不因他做了什么而改变,不因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改变,我们爱他仅仅因为,他就是我们的孩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