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无条件养育pet父母效能训练正面管教 |
分类: 无条件养育 |
无条件养育:少有人走的路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近年来我一直在推广“无条件养育”理念。但究竟什么是无条件养育?如何实施无条件养育?尤其是在生活细节中,如何识别和区分无条件养育和有条件养育?这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很难笼统而概括地说清楚。
凑巧的是,最近这些年,有两门源自美国的父母教育课程,在国内传播:一门是“P.E.T.父母效能训练” (以下简称PET),另外一门是“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以下简称PD),在我看来,这两门课程恰好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育理念,可以提供大家做参照。
有人担心我在引发矛盾,也有爱我的读者很难过我没有“力挺”她的选择。我建议大家首先认清什么是非黑即白的线性思维:“如果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反对/否定/伤害我”;“如果你不是100%地赞同我,那你就是反对/否定/伤害我”;甚至“你提出不同意见=你反对/否定/伤害我=你在跟我宣战=你要压倒/推翻/打败我=你我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我也推荐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力图和自己的情绪性反应划清界限。换句话说:“看月亮,别看手指头。”
我一向坚信,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进行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这乃是自由的根本。我从来没有自封“真理的化身”,要求我提倡什么,大家就必须拥戴什么。我宣传母乳喂养十几年,配方奶的销售量只增不减,但这并没有削弱我的宣传热情。我也欢迎质疑和辩论的声音,因为恰是这些声音促我思考和内省、帮助我成长,并从侧面佐助我一次又一次地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
无条件养育乃非主流,而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它不必是你的选择。
从表面上看,PET和PD都是基于关爱、理解、接纳孩子的出发点,力图民主而和平地解决家庭中的冲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赋予孩子自律的能力,等等,听上去非常美好的愿景。两者皆迥异于传统的霸权型养育方式,也都帮助了无数焦头烂额、手足无措的父母,改善了亲子关系。从某些角度看,两者有些近似,尤其是传授的一些沟通技巧,有类似的地方。
有些家长察觉出来PET和PD之间有差别,但说不清楚差别在哪里;有些家长,甚至有些PD讲师,则误以为这两者是一码事,至多是大同小异,这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和疑惑。
所以我特地撰写这篇文章,告诉大家:从根本上讲,我们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在我看来,PET和PD之间的差异,堪比母乳和配方奶之间的差异,同为“奶”,同样哺育宝宝,细究却千差万别。前者是无条件养育,后者则属于有条件养育,从理念到方法皆背道而驰。家长们的确有权利选择自己心仪的养育方式,但这种选择最好是“知情后的选择”(an informed choice)。
前几天再访PD美国官网,打开的第一篇文章就颇能说明问题:内容是如何让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合作,作者是PD创始人简·尼尔森,传授的六个技巧之一是“讨价还价”,即“如果你今天帮我遛狗,我会在周末帮你一个大忙!”“我可以借给你我的某样贵重物品,但你需要把你的某样贵重物品放在我这里做抵押,等你把我的物品完璧归赵后,我再归还你的。”不难看出,PD推行的是有条件养育。
有实践PD的朋友发来反馈,说我不了解PD。我的确不甚了解PD目前的授课形式,但我却曾经了解PD的理论基础。旧作《和孩子划清界限》里介绍了基于德莱克斯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儿童行为概念和应对方式,当年我读过很多该门派的书籍,包括《正面管教》的英文版,也曾实施过其所提倡的一些手段。但这条道路对我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条死胡同,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在接触了PET、华德福教育和《无条件养育》之后,我的眼前豁然开朗,真正理解并实施无条件养育。
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一夜之间变成了无条件养育的楷模。无条件养育,是最富挑战性的非主流养育模式,我时时要和内心有条件养育的诸多“妄念”打交道,不断地内省、修炼、改进,在试错中成长。七年之后,我终于可以对大家交代——我理解了,虽然还时有挣扎,也仍然会犯错误,但我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并且会毕生为之全力以赴。看着一双儿女自由地绽放出生命本真的美丽,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其他事情比得上这种“于无声处,静观花开”的喜悦了!
也许你会问:是不是说,我学习了PET,就变成了无条件养育家长?或者,我学习了PD,就变成了有条件养育家长?
当然不是这样非黑即白。
前边说过,两者一个共同点是:帮助了很多家长脱离传统霸权式养育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帮助了你,在一开始,你会将其归功于这门课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家长会经历困惑。有些PET家长会发现PET非常难,“不管用”;有些PD家长会发现PD不对劲儿,感觉好像是施用招数搞定孩子,使用工具的时候感觉非常别扭,或者也发现它“不管用“ 。
产生这种困惑的时候,我提议大家审视一下: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是无条件养育,还是有条件养育?
如果认同有条件养育,即便学了PET,要么把它变成控制孩子的工具,要么觉得它“不奏效”,干脆放弃。有些PET讲师在宣传的时候,说PET是让家长学会“怎样让孩子听话、改善习性”,甚至认为孩子是一块画布,任由家长在那上边创作,画成什么样,取决于家长的技艺。这严重违背了PET和无条件养育的核心原则。听过我的“无条件养育”讲座的朋友都知道,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确认孩子到底是一张没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白纸,任由家长涂抹出自己内心理想的模样,还是一粒蕴含未来一切的种子?
如果认同无条件养育,却又学了PD,也未必就是个错误。这样的家长在实践当中会慢慢识别什么是和自己内心搭调的,什么是让自己感觉别扭的,继而进行选择。只因学了某门课程,而盲目地认定它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抵触任何质疑它的声音,那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据我了解,PD也认为自己是无条件的爱,我说PD是有条件养育,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委屈。但是,嘴里说“妈妈爱你”、“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还不是无条件的爱,甚至内心感觉自己是无条件地爱孩子,也还不算数。因为无条件与否,是体现在行动上的,我们时刻要反问自己——孩子此刻有什么感受?我此刻这样说、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孩子能从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中,确切无疑地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吗?
(BTW,我一向建议家长不要说“无论如何我都爱你”,因其给孩子的感受非常糟糕。)
“即便选择了无条件的爱,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因为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无条件,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意图如何,最关键的在于孩子是否能够从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当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艾尔菲·科恩)。”(摘自博文《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为《无条件养育》作序》
(为写这篇博文,我又温习了一遍《无条件养育》的序言,发现我在那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前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2e9ys.html)
说实在的,无条件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但是,并不是到达最高境界才有养育效果,而是只要你走在这条路上,带给孩子的力量就非同小可。因此,关键的并不是已经到达的境界,而是你选择的方向。
笼统地谈理念,不如具体地看方法。我的几位朋友正在整理一些资料,我们会从课程内容、工具卡和案例入手,通过详细比较两门课程的差异,来展示无条件养育和有条件养育的区别。
(未完待续)
【附录】
P.E.T.父母效能训练与其他养育理念的不同之处
托马斯·戈登博士写给P.E.T.讲师
(2008年GTI修订版)
与PET竞争的养育课程基本上分为四类:
(A)基于鲁道夫·德莱克斯和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理论的课程 – 比如"S.T.E.P.父母效能培训"、“正面养育”、“积极养育”。
(B)基于行为矫正法原理的课程,即施用奖励和惩罚,比如,“正面养育课程”(3P)、“回应性养育课程”。
(C)没有特定理论基础但奉《圣经》为权威的课程 – 比如詹姆斯·道布森的“敢于管教”书籍和视频。
(D)基于海言姆·吉诺特博士著作的课程 – 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阿德勒派课程“借用”了积极倾听、我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些赋予其他名称。
海言姆·吉诺特派的课程强调积极倾听和面质,但弱于解决问题。
行为矫正类课程不教授倾听、我信息和解决问题。其手段紧随斯金纳模式 – 用奖励强化好行为,用惩罚(运用“反感刺激”)消除不被接受的行为。
上述四种类别都认为孩子会“行为不端”【译注:misbehave,或曰“不当行为”、“偏差行为”、“表现不好”,等等】,这种说法是在责备孩子。P.E.T.是惟一秉持孩子不会行为不端的课程,他们的行为仅仅是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尝试。对孩子来说,他的行为是建设性的(对孩子有好处),而对家长来说,他的行为被贴上“坏”的标签,因为其干扰了家长满足自己某些需求。
B和C公开推崇惩罚。A和D也推崇惩罚,但不公开,而是运用了“逻辑后果”、“暂停”(time-out)和“谋划性忽视”这样的称呼,即让父母使用这些手段来确认“不当行为”受到不爽乃至痛苦后果的惩罚。
P.E.T.是惟一反对任何形式惩罚(体罚或其他)的课程,也反对运用奖励来控制孩子。
A、B和C类别的课程将父母置入对孩子拥有权威的角色,并鼓励父母使用之。D类别课程则完全回避权威事宜。
惟有P.E.T.推崇非权威性(或曰平等性)的亲子关系。基于《圣经》的课程最强调父母当老板。其他类别则以委婉的用词包上糖衣,比如“父母领导力”、“爱的权威”、“神赐权威”或者“爱的惩罚”等等。
P.E.T.是惟一的课程,强调规则和限制不应该由家长施予孩子,而是应该由孩子全程参与而达成。所有其他课程都告诉家长制定或者实施规则,设立限制,而且再次使用委婉用词,比如规则和限制应该“坚定而公平”,实施起来应该始终如一。
以下是我在为我的书《教孩子自律》做准备时所获得的最终确信:
孩子小的时候,奖励是起作用的,但很快就会失去效力。奖励失效后,家长会开始运用微弱的惩罚,很少起作用。然后他们会尝试更严厉的惩罚,则会引发“抗击、逃跑或投降”(即“应对机制”),继而破坏亲子关系。
所有其他家长课程都没有涉及当惩罚不起作用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它们没有提及孩子有可能不顺从、可能逆反、抗拒或者报复。它们都假设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而结局永远是臣服性顺从。
行为纠正法在发展障碍儿童(自闭症、痴呆等)身上的确起作用,但需要很多时间,并要求具备严格控制下、试验室型的条件,仅为消除一个不受待见的行为或者强化一个受欢迎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将其用在发展正常的儿童身上,是极为不恰当的。
在《圣经》里找到权威的“敢于管教”类书籍,或者“两千年的犹太-基督教传统”,皆没有提及,历史表明,两千年前乃至直至现在,养育孩子的传统手段很残酷和暴力——暴揍、禁闭、酷刑、15岁以上的少年如有反叛予以杀头,等等。
为什么这些“敢于管教”的作者们如此强烈地推行惩罚式养育呢?我个人的见解是他们认为“结果验证手段”。他们寻求的“结果”是服从上帝(《圣经》以及/或者其宗教的法理)。这些作者最害怕的是不从和反叛;一个先是在家里不从或者叛逆的孩子或许会在今后排斥或者反叛最高权威。我也怀疑他们对于实施惩罚性训育怀有很多愧疚,以下引言可窥见一斑:
“体罚是一种爱的举止 – 和虐待儿童不同,后者是敌意的举止。”
“个性强的孩子是在要求挨打,他们的意愿应该得到满足。”
我希望你们在对家长解释P.E.T.与其他课程有何不同时,可以用上一些这里的观点。在我看来,P.E.T.在所有课程中,因其民主的哲理、非惩罚性姿态、以及有能力培养出自律的儿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