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艺术养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7
  • 关注人气:29,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纳孩子》2013升级版序言

(2013-08-01 11:21:49)
标签:

接纳孩子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小巫的书

育儿

分类: 小巫的书

转眼间,《接纳孩子》第一版面世已经四年了。今年借着续签出版合同之际,将这本书重新修订一番,以新的面目和读者相聚。

这其实是一本“绝版”书,个中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多年间,我陆续撰写了九本书,翻译了一本书,也就是说,在我的名下,现在有十本书在市面上发行。在育儿/教育类书籍中,《接纳孩子》是我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一本;不像其他几本书,尤其是最早那套系列四本,出版甚至再版之后就立刻开始产生遗憾,每隔几年就恨不得全部召回,彻底改头换面之后再放回去。十本书中仅有这么一本令作者安心的作品,禁得住时间考验,算是罕见了。

其二,近年来,我已经停止为刊物或网站撰写专栏,尤其是问答类专栏。无论是个人咨询,还是公开讲座的互动环节,我也都停止给父母提供解决方案。纵观多年的经验,父母提问“吾家小儿之ABC情况、请专家给XYZ解决办法”是最无效的咨询方式。父母对孩子情况的描述,往往带了很多主观的评判,经常离真相十万八千里;而我们这些“专家”又不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并不认识人家孩子、不了解其家庭结构与动力模式,无法获悉问题全貌,怎可妄自尊大凭空给人家出谋划策呢?

更进一步,解决方案仅仅是“术”,而父母的“三观”及其派生出来的教育理念,则属于“道”。悟清了“道”,家长可以依据自己的智慧而开发出最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术”;不悟道、仅求术,拿多少“术”回家也不好使。因此,我更加注重与父母论“道”,在“术”的层面,则并不根据一次提问就评判,而是探询其家庭整体情况,用更多提问的方式,让父母反思自己、开动脑筋、独立判断、得出结论。

父母一提问,专家就洋洋洒洒、挥斥方遒,出主意、开药方,的确会显得专家很有学问,却对父母的成长毫无帮助,甚至会导致读者依赖权威。若想让孩子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具备智慧和爱心的专家,会按捺住伸手的冲动,尽其所能佐助求助者自行找到问题所在、琢磨出应该改变什么,从而获得自信、成长成熟。

按照这种思路来看《接纳孩子》,我暗自庆幸大部分的解答都是在为孩子做“辩护律师”,力图让读者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药方”并不多,因此四年后再读,并不觉得有很多遗憾。此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案例,修改了一些不恰当的概念和做法,加入了“无条件养育”理念及P.E.T.(父母效能训练)亲子沟通手法。

这本书里大部分问题和解答,来自于2006年~2009年我在《心理月刊》网站上“专家答疑”栏目里主持的“育儿”专栏。借第一版成书之机,我将每一个问题都扩充解答了一遍,文字量至少增加了一倍,使得该解答不仅仅针对当事人家长和孩子,而是具备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性,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在某些问题中,我也就相关话题进行详细论述,并给读者标明了重点。

另外一部分文字,是从当年我给《父母世界》、《妈咪宝贝》、《都市主妇》等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里挑选出来的,分别归纳到六大分类里。这六个类别都属于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在宣扬的理念。如果要我划出重点之重,下边几段话极具代表性:

* 孩子的状态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忠实地表现出那个样子。
*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会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带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当中。
*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
* 一个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会花费很多精力去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不管这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额外的精力则掠夺了孩子发展自我的空间。
* 孩子会牺牲自己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来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 儿童的自信心来源于生活的独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其实也就是承担责任的能力。

撰写问答式书籍的一个好处就是,读者不必从头到尾按照顺序阅读,而是可以跳跃式地随意翻看,碰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仔细看看,如果是暂时与己无关的问题则可以暂时忽略不计,以后有了疑问再过来查看。

而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则是,父母们通过网络发送过来的问题,因篇幅所限,往往信息量不够,面对每一封来信,我都需要仔细琢磨,力图透过文字看到当事人家庭状况,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三思而行,避免由于误解而产生误导。

写自己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好也罢赖也罢,都是我自曝家私。写别人家的孩子则感觉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既希望把观点说清楚了,更希望给对方留下思考和成长的余地。

时间所限,匆忙之间截稿,心中难免惴惴。关于孩子,无论写多少,都有一种挂一漏万的感觉。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老话:父母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无需盲从。

小巫
2013年5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