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藏在美食中的亲子道理(三)

(2010-07-14 10:51:39)
标签:

亲子关系

西餐菜谱

养育

育儿

教育

父母误区

分类: 小巫的书

《小巫厨房蜜语》序言连载三

 

五、改变孩子从家务事开始

 

有妈妈来问我:“小巫啊,怎么才能让我家宝贝儿更懂事呢?磨破了嘴皮子,道理说了一大堆,他就是听不进去。”

      

我回答,“让他做家事。”

 

还有妈妈来问我:“小巫啊,怎么才能让我家宝贝儿喜欢学习呢?怎么才能提高他的成绩呢?”

 

我回答,“让他做家事,尤其是学做饭。”

 

关于家务事对于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在其他几本书里都有论述。简单地说,要让孩子“懂事”、不给父母捣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参与家务劳动,从料理自己的内务开始,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感觉到自己是对家庭有贡献的一员,感受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分子的价值,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所有的孩子,从一岁左右会摇摇摆摆地走路开始,都喜欢给成年人帮忙做事情。一方面,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模式,这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积极地参与生活的过程,这是他们感受自身价值的途径。有些家长怕孩子出危险,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弄坏物品,也有些家长嫌孩子添乱,更有些家长认为做家事是无意义的活动,就不许孩子接触家务劳动,尤其厨房,更是孩子活动的“禁区”。他们给孩子买来好多玩具和书本,要求孩子玩儿专门给儿童设计的玩具,或者看书“学习”。

 

可是,从孩子那个角度来看,我们成年人在厨房里丁丁当当热热闹闹,看上去好玩儿极了,那么好玩儿的活动,不许他们参与,他们既羡慕又不解,同时还觉得自己很笨。所以,聪明的父母都乐于让孩子尽其所能料理家事,既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信,还可以训育孩子自律,一举三得。

 

明白了上边这个道理,就可以领会为什么做家务还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学习吃力时,他们认为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书本,并且成年人包揽所有家务,以避免孩子“分心”。殊不知,一个生活上完全依赖父母的小寄生虫,是没有什么动力、信心和办法来学习的。更何况,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是在静止不动中发生的,而是必须通过动手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烹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调动一个人全面的“本事”,既要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又要利落能干有条不紊。这世界上好的教育都注重让孩子动手制作和创造,只有自己原创的“作品”才赋予孩子真正的自信。会做饭的孩子对自己的感觉更好,也更乐意主动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六、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胃口

 

好几年前,我的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居住的那栋楼里,楼上有个妈妈,自己开了公司,平时工作很忙,孩子托给阿姨照看。一次,这位妈妈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带着儿子去欧洲旅游。跟我们隆重地道别了,没过两天,我在园子里又碰上了她。我当时很惊讶:你们不是去欧洲了吗?这个妈妈说,咳,别提了,去倒是去了,但是很快又回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她平时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孩子不跟她,总是闹着要阿姨;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吃不惯欧洲的食物,跟他妈妈闹绝食,什么都不吃,妈妈心疼宝贝疙瘩儿子,赶快带他回北京了。这趟旅行,白白花了这位妈妈不少银子呢!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不过,这些年来,中国人外出旅游的机会大大增多,海外游客里,中国人的面孔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也的确听说过一些因为孩子吃不惯当地饮食而让父母发愁,给快乐的旅途平添烦恼的故事。

 

很多中国人都以中华民族的饮食为荣,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花样繁多、味道美妙,然而,因此就认为中国菜天下第一,无人可比,又未免言过其实。可能,有这样思想的人,还是因为吃惯了自己家乡的菜,不习惯其他菜肴,才有此言。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饮食的烙印极其深刻,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面对着什么样的美味,最怀念的,还是从小长大最喜欢吃的那些饭菜,无论这饭菜在他人眼里多么简单寒酸、不值一提。

 

这些年,不仅各国佳肴川流不息地进入中国,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接触不同菜肴的频率也逐年上升。因此我推荐妈妈们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不同风味的菜,给孩子培养一个国际化的胃口,免得出国旅游的时候还要到处找中餐馆,还不一定正宗,吃得不舒服。

 

更何况,旅游本身的意义之一,在于接触和了解其他的文化,而饮食则是所有文化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元素。可以这样说,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佳着眼处,就是从她的饮食开始。饮食留给我们的,是多个感官(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全方位的印象和记忆。因此,吃一顿当地的饭,比阅读多少文字,都更能直接地触碰到其文化内涵。接纳对方饮食,恰是接纳其文化的开端。抵触对方饮食,则难免会在了解对方文化时带有偏见。

 

我们这些年来,带着孩子去了不少国家。每到一处,必定要吃到当地正宗的菜肴。孩子们的胃口也很乖,什么地方的菜都爱吃。

 

七、有心插柳自成趣

 

我为什么专注于修炼自己烹调西餐的技术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我丈夫是西方人,所以我要做西餐给他吃。其实不是的,我丈夫久居中国20载,胃口早被中国菜同化了。大部分跨国婚姻里的儿媳妇,最拿手的还是自己的乡土烹调。

 

我的原因比较奇特。十几年前,我在纽约曼哈顿居住的时候,跟我合租公寓的,是一个年长我几岁的北大师兄。这位师兄厨艺高超,而且恃才自傲,根本看不上我做的菜,很武断地对我说——你一边儿歇着吧,我给你做好吃的!于是,我很自卑很谦恭地躲在一边,师兄每天兴致勃勃地烹来炒去,每个周末还呼朋唤友,大家一起喝酒聚餐,都是师兄一人张罗。我对烹调中餐的信心和动力,就这么销蚀在师兄每天端上桌子的美味里。

 

可我并不甘心当一个寄生虫,我喜欢做饭,享受在厨房里忙碌。面对厨艺精湛的师兄,我只能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于是我开始琢磨西餐,最先掌握的,就是pesto绿酱。呵呵,这下子,轮到我双臂交叉,面带慈祥的微笑,不无自得地看着师兄狼吞虎咽,边吞边说“好吃!好吃!”了!

 

所以,今天我居然能出这样一本菜谱,这位师兄当初对我的影响,功不可没。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们之间早已失去联络。谨借此机会,向这位师兄致以深深的感谢!

 

还要事先声明一点,我做饭,纯属自学成才,而非科班出身。我没有参加过正规烹调课程,所以提供的菜谱,大致都是山寨版的,而且根据我们家庭的口味与健康的需求有所调整。挑选哪些菜谱进入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则,就是本土妈妈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原料或替代品,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地做出来,因此,大部分菜谱属于西餐家常菜,而不是米其林蓝带级别的精致西餐。内行高手看了,难免有笑掉大牙的时候,那您可别来找我补牙(俺娘在世的时候,这事儿还好说,她老人家是镶牙专家),您笑笑就行了。

 

最后还有一点遗憾,我们全家都喜欢吃东南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的菜肴,可惜篇幅所限,没有收录进这方面的菜谱。而且既然内容以“西”为主,即便有亚洲菜系,也偏向中东西亚。

 

另外,北京婕妮璐超市、北京绿叶子超市、北京法派面包坊、北京家园意大利餐厅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拍摄场景和实物,有了这些专业店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本书的完美出版。在此谨致以真诚的感谢!

 

(全文完)

 

菜品制作:刘杰、小巫、Sam、彭菊珍

内文摄影:刘志刚、刘计、小巫

作者像摄影:彭天池

化妆:万爽(东田造型)

封面图片提供:《完美妈咪》杂志社

 

(书内绝大部分菜品由刘杰制作,个别菜品图片与我自己做的有一点出入,读者朋友们不必拘泥于图片呈现的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个人风格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