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在招聘会上说:“我拿着一麻袋钱去上大学,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我们能感觉到这位大学生的情绪,他在用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知识是无用的。至少目前是这种感觉吧。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大学生。大约是五年前,山东老家的一个女孩考到云南。到校注册时,由她的父亲陪同而来。父女俩,通过家兄联系上我,见面一谈,才知道那女孩是自费生,注册时上来就交了九千多元。我很是替他们父女心疼这钱,因为从他们的衣着和言谈上判断,这是个不小的数目。那位远道而来的大哥曾苦笑着对我说:“等孩子念完大学,花得钱够装一麻袋的。”我忧心忡忡地说:“你负担的起吗?”他指指女孩说:“我和她弟弟一块出去打工,说什么也要把她供出来。”可供出来以后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刻的问题,我没有问,但他们父女当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当下,正是那位女大学生所曾经憧憬过的未来。不幸的是,她失业了!她父兄为供她上大学,付出了成麻袋的钱,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还栽下过无数的希望,如今全都付之东流。与这位女孩境遇相同的大学生,全国还有三百多万。这就是说,有太多太多麻袋的钱打了水漂。此即中国教育的现状,高投入,低产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学生当做摇钱树(所谓教育产业),摇完了,树秃了,却不知怎样应对下面(就业)的严峻问题。
在这里我想追问的是,谁在办民办大学,谁在从中牟取暴利。我们注意到,一些所谓的自费大学亦即民办大学,实际都是由公办大学繁衍而来。这些大学利用国家资源,掘地三尺,不仅办民办大学,还办民办中学、小学。一个孩子自上小学开始,他们就疯狂地从其身上摇钱,摇啊摇,一路摇到大学毕业,把学生家长榨干耗尽。榨干一波摇钱树,新一波摇钱树又接上,民办大学也就成了公办大学开掘不尽的金矿。
我就不明白,面对这种教学局面,学生家长是被动而无奈的,那么教育主管部门是干啥吃的?是谁给了公办大学办民办大学、中学、小学的权力?一个大学窃取国家资源办民办学校,又把自费生缴纳的高额学费据为己有,这是典型的双料经济犯罪啊,何以无人过问,无人制止?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大学老师的腰包肥如日本相扑,他们的住房更新了一回又一回(一回大一回),他们吃不完、用不完、花不完;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数百万的大学生失业。失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有饭吃。这就是今天的现实:知识对于大学是金矿,对于大学生是无用。
上述大学的恶劣就在于,他们把知识换成大把大把的票子独享,却从未贡献社会(比如为失业的大学生做点什么等等)。国家税收,还有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公办大学利用国家资源开采民办学校之矿藏,却连个美好动机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扩招扩招再扩招,以期开采到更多的金矿,发更大的财。
因为有了钱,大学教授也就可以达至不学无术的“境界”了。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靠学术吃饭;今天的大学教授,靠自费生吃饭——但他们又避不开必须的学术任务,怎么办呢?身为大学教授,这点智商还是有的,那就剽窃,不是剽窃学生的,就是剽窃国外的。纸质媒体、网上,这样的烂事多如牛毛,我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总之,公办大学旗下有了民办大(中小)学,大学就等于开了印钞厂,教职员工们就有了肥得流油的铁饭碗,还什么学术不学术的,别傻帽了。
然而,令我们大感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大学福利都好到那样了,可四十多位教授,依旧拱破头皮地争夺一个处长的位置。这更加折射出知识的低贱与无用。换句话说,当老师遇到学生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获得尊严、感觉到尊严;可他们一旦面对官员,就立时矮去几分,不说是尊严扫地,起码也是感觉不到尊严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行政至尊的大环境有关。在这样的社会,一个人一旦当了官,他几乎什么都有了,以权为中心向外辐射,能获得无算的灰色收入,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能获得他人的谄媚,能获得免费的女色……这一切都不劳而获,且轻而易举。
反观大学教授,那就寒酸多了。所以,大学教授才踊跃跻身官员阶级。这不是大学教授自轻自贱,而是官员阶级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今天的父母倾全家之力,送孩子去念书,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而父母以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为自己挑选就业岗位的时候,我敢说绝大多数会选择去报考公务员(除非他一点自信、一点关系都没有)。别看政府官员时常把“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挂在嘴边,但没人愿意去校园,献身教育事业。政府运作体系作为传统社会的主导者,尚且口是心非地爱当官轻教育,知识怎会有用呢?在西方,知识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备受尊重的角色;政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备受责难的角色(我们正相反)。所以,大学在西方社会从来都占主导地位。而这些大学所回报社会的,就是他们引领世界的一流学术及尖端科学。
知识有用与否,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每次加工资,总忘不了公务员。什么时候倒过来,一加工资首先想到的就是知识界,而且让公务员队伍的待遇不再那么吸引全民的眼球,同时遏止公办大学动用国家资源掠夺社会财富的不法行为,或许才渐渐树立起社会的信心,知识也才渐渐变得有用有力量。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呢?还不知有多少人痛恨我的上述观点。可以预期的是,知识无用的现状,将继续保持下去,成麻袋的钱,依旧买不起一个麻袋。
(原载《杂文报》2009年4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