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光远与柯云路

(2008-11-06 10:20:31)
标签:

另类人生

    时间老人真厉害呀,前些年沸沸扬扬的事,今再回眸一瞥,已经什么都不是了。于是想到那句老话上去,叫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年,于光远与柯云路的事,就属于这种情况。

记得那1999年吧,在《文学自由谈》第五期上,读到于光远先生《我入中国作协的先决条件》的文章,当时就觉得他太多虑了。于光远先生入中国作协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柯云路出局。事关柯云路,就只好谈谈我本人对他的一点看法。隐约记得1995年,我曾在报纸上公开棒喝过柯云路的一些作品。事过多年,柯云路不改初衷。尽管如此,我也不同意于光远先生说的,《发现皇帝内经》“是使许多人因此死亡的一种罪行”。这种结论过于简单化,无论如何,一本书是无法直接将人杀掉的,既使有间接的副作用,也只能说此类书误导了病急乱投医的“许多人”。“许多人”是多少人,谁也说不清。这就是我们在反伪科学方面总是显得力不从心的原因所在,即反伪科学的一方,并没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反,往往以正义出道,这样就难免用语含混,数据模棱两可,因而不能服人。退一步讲,既使有数据的东西,也多靠不住。

我曾做过调研员,记得一位老调研员休假,领导让我替他主办每天一报的《情况反映》和每周一期的《工作简报》。在交接工作时,我问老调研员:“每期简报的结尾都有若干总结性的数据,我上哪儿统计去呢?”老调研员直率地说:“编,以上期简报上的数据为依据,编个八九不离十就行了,要点是:形势要一天比一天好,各种犯罪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要一天比一天少。”这是我所干过的最为羞愧的一个工作,好在时日不长。所以,我对中国数据,往往心存芥蒂。由此看出,上上下下皆缺乏科学态度,伪科学焉有不乘虚而入的?

于光远先生还强调说:“如果作协继续容忍柯云路为会员,我认为自己即便被接受成为作协会员,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太高荣誉的事,反而蒙受与柯云路同在一个组织里的这种不快。说重一点我甚至还有点耻辱感。”此话仿佛给人这样一个印象,中国作协只要把柯云路开除,它就成了完美的化身,加入到这一组织的人也就成了完美化身的一部分而倍感荣耀。事实呢?文坛从来就良莠不齐,带之于作协,也并不像于光远先生说的那样给作家带来什么荣誉。王朔有过盛传已久的话,大意是说,现在许多流氓成了作家。虽有闲侃之嫌,也并非空穴来风。哪里是洁净之地?哪里是世外桃源?做为科学工作者的于光远先生,就更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理解这一问题。

致于那句“作协不应该让柯云路再假借作家的名字继续行骗害人”的忠告,似乎言过其实,“作家”并非呼风唤雨的官衔,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再说,读者在看一个人的作品前,并不去问他是不是作家或所谓的几级作家,喜欢标榜自己为作家的人,从来就不是什么真正的作家,充其量不过是码字工或用来招摇过市的一块牌子。做为于光远先生的读者,我从来就没想过,他是否是作家。我自己也如此,虽从事写作若干年,头上却从没挂过作家之类的头衔,甚至极少参加“不三不四之闲人,不痛不痒之废话”(钱钟书语)的这会那会。不止一人,曾抬举般地问过我同类的问题,说你大名鼎鼎,怎么连个作协会员都没混上?我说,我这人骨子里压根就缺乏头衔观念。文学做为一种事业,谁拥有读者,谁就拥有获得社会认可的资本。除此之外,就算是顶着超级作家的头衔,又有何益?

于光远与柯云路的事过去七八年了,或许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些陈谷子烂芝麻了,但作为一篇回顾性小短文,也许还有一点价值,那就是:不是什么大原则的事,你争执或不争执,日子照样一天天过,社会照样一天天进。换句话说,于光远没有加入作协,你还是于光远;柯云路没有退出作协,作协也还是原来的作协。世间并不会因为文人相轻而改变什么,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用来争执的时间放到做学问上去,一来体现了为文者的宽容,二来多出学术成果或文学作品,岂不是双赢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