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2025-09-27 19:48:29)
标签:

蓬溪

宝梵壁画

金仙寺

慧严寺

高峰山

蓬溪,东晋永和十一年(335年),始置巴兴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巴兴县为蓬溪县,沿用至今,已有1660多年历史。这里是西汉晚期道家名士严君平隐居之地,清蜀中三才子学问之首张问陶祖籍地。人文厚重,遗存古迹名胜众多,尤以三寺一观一塔有名。

                                          三寺

三寺,一曰宝梵寺,二曰金仙寺,三曰慧严寺。

   宝梵寺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位于县城西15公里。始建于北宋,称罗汉院。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赵曙敕封为今名,意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重建于明景泰元年。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有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大雄殿设计精巧,结构严谨,为明代中期建筑遗物。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宝梵寺施慧于后人最著者,是耗时10年,现蜚声海内外的10幅共104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的画法,描画的是《西方境》的故事,是佛教徒用作供奉朝觐的尊像画。壁画单体幅画大,总体面积大,绘制水平高,其画风颇似“画圣”吴道子笔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谓之为“佛门仙画”。朱德青年时期参观宝梵寺后,题赠了“宝梵仙道,十足当之”;1939年深冬的一天,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来到宝梵寺考察,面对光影摇曳下鲜活如生的壁画,评价为“线描粗劲,如铁索金绳,挟雷霆下击,非明画所易睹”;第八幅《罗汉聆经》壁画,被《中国绘画史》收入为卷首插图;1988年,两幅壁画收入《中国美术全集》。

在佛教寺院里,大雄殿往往是斗拱飞檐、砖雕龙脊、庄严肃穆的,而在宝梵寺宽阔的大雄殿内,没有了丈八的菩萨,没有了袅袅的香烛,只有那各具情态,色彩鲜丽的祥瑞画面,仿佛壁画绘制者虽然画的是佛的世界,佛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大千世界里,细腻真实活生生的人。我不知道寺院重建者是否有意借助壁画这种文化形式,将佛教理念融入大众生活,降低理解门槛,实现潜移默化的传播,只知道这些壁画,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臻品,使得宝梵寺的有名,不在建筑、不在僧尼的弘法布道;我不知道在中国的汉传佛教寺院里,大雄殿里没有菩萨,是不是一个唯一?

宝梵寺里已经没有僧人,缺少了袅袅的香烛和念佛诵经之声,现在是一个文博单位,因此,少了喧嚣,多了寂静。我们上午11时来到寺庙时,还没有一个游客。虽然大门已经打开,但大雄殿的门,还是锁上的。不是因为要买10元的门票(年满60周岁的减半),而是因为没有游客。我们买了门票,工作人员就把门打开,让我们尽情地欣赏。虽然有些斑驳和脱落,也有一些褪色,但仍然还是那样的精美如初。大殿里没有灯光,今天也没有阳光,只有前门和后窗透出的散射光,使得壁画艳丽中有了几分柔美。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后面观音殿里,有附近定静寺迁入的几幅《诸天朝贡》清代壁画,也是很精美,不过,脱落更加严重,有些可能已经无法修复了。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金仙寺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位于蓬溪城北二十里的周家店村,在其一片田野的中间和翠竹掩映下的台地上,有一座单檐歇山顶,青瓦素屋面的木结构厅堂式建筑,这就是金仙寺的藏殿。不要小看这座像乡土的宗庙建筑,在680余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她的认知,也许停留在乡间的一座家庙而已。到了2008年,遂宁市文物普查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过对殿内梁枋上题记辨识,以及建筑的式样分析,才判断出这是一座元代建筑,建造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这座建筑,就成为了四川省仅存的元代十大建筑之一,也是遂宁市境内首次确定的元代建筑,也在2019年成为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遂宁对金仙寺建筑时间的确定,定性为一次发现。

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现实存在着的没有被发现呢?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也许是寺庙的外观,不像其它那样屋脊装饰繁复,梁柱金碧辉煌,除了悬山顶不该出现在乡间的寺庙里外,其余的,一如宗祠、家庙,蒙蔽了人们进一步探视的欲望;也许没有进入官方的视野,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或记载较略;在佛教等级森严的制度里,一个由民间修建,或许还没有取得官方的认可,也许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吧?

关于金仙的建造情况,普查队从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考证出了金仙寺建造的背景。在元代中晚期,当地大户令狐家的次子为避差役,出家为僧,法号德性。当时百姓普遍生活困苦,将希望寄托于佛教上。于是,德性便出资建造金仙寺大殿,周围乡亲也出资出力。就这样,一座完全由民间建造的寺庙建成,矗立乡间几百年。

我是在今年8月的一天,来到金仙寺的。从县城过来,开始一段公路,虽然不宽阔,倒还通行顺畅。到距离金仙寺只有几公里时,车拐入一条乡道,就只能一辆车通行,若对面来车,需要选择宽处避让。

到了金仙寺,只见寺前一个铁栅栏锁着,不能进去。殿建在一个台基上,有九级台阶,面阔三间,右侧有厢房,前有一株气柑树,挂着柚子,前面是石块铺的坝子。后面及寺庙两侧竹树掩映,显得景象清朗。绕寺庙一周,只见檐角飞翘,斗拱、梁、柱、椽、窗棂,皆是劈木而成,不施彩漆,历经岁月,梁柱已然有了裂缝。

打听到村民中有管理寺庙的,几经周折,并愿随喜功德,村民才将寺庙门打开,让我们进入参观。

只见大殿内没有任何塑像及神龛佛台,空空如也。进深三间,中有四根立柱,直至屋顶,使得不甚宽阔的建筑,有了几分高大与宽敞;周边有12根立柱,搭建起大殿骨架,用木板或竹篱作墙,除正面外墙敷石灰外,其余皆为木板。左右墙上窗棂是木格,通风而透光,使得原本夏季比较潮湿的气候,对木构建筑少了损毁。

慧严寺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位于蓬溪金桥乡过军坝村。寺庙占地面积不足一亩,现存大雄宝殿、东侧厢房及南侧山门等主体建筑。

慧严寺之所以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大雄宝殿的木构架的营造技艺,反映了官式建筑与地方工艺的结合特征。尤其是殿内东西两壁上的5幅《仙、天朝贡》的壁画,采用白地素描工笔重彩技法绘制,人物服饰纹样与法器纹饰具有明显明代中期特征,龙神形象采用沥粉堆金工艺,立体感强烈,展现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很可惜的是,寺庙大殿正在进行修缮工程,梁架搭起,帆布围着,工人正在紧张施工,烟尘飞舞,而且施工人员不让进入参观。

                                          一观

指的是高峰山上的道观。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位于蓬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高峰山,环山百里皆为中丘地带,而独此山一峰突起,海拔约547米,山上林木葱茏,其中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柏5000余株。站在山顶,极目四望,环山有8条山系,恰似8条巨龙回首向高峰。高峰之顶,又形似长龙,且以唐代古刹为龙头,犹如九龙翘首捧太极。高峰山因此有“川北第一名山”之称。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山顶有寺,始建于唐,屡废屡兴。清末为道观,民国扩建,有“蜀中第三大道观”之誉;建于清末民初的八卦迷宫建筑,堪称“天下奇观”,因其在国内宫观建筑中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而在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迷宫建筑群,属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建筑,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上下有三层,依山就势而造。按《周易》八卦设计修建,以乾、坤、坎、离四大主卦结构,有大小山门400多道,以道家“金锁八门”奇术纵横排列,其门又分为正门、侧门、虚门、活门、死门、暗道门等几种,沿山势交错设计。殿、馆、堂、亭纵横,楼、阁、台、榭环绕,斗拱、飞檐交错穿插,暗道机关遍布其中,自成迷宫仙境,在全国道观、寺庙中实属罕见。

我们来到时,已是下午时分。因到道观的公路蜿蜒狭窄,车辆只能停在半山处。到山顶,可以从山门拾级而上,不过需徒步20来分钟;还有一种办法,乘坐转运车,每人5元车费上去。由于天气较为炎热,我们乘坐转运车。

暑期已过,又是稻谷收割时期,也不是周末,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寥寥无几。就连观里的道士、道姑,也难得见到几个,许多殿、堂、阁大门打开,随意进出、游览。按照游览线路参观,身在其中,是感觉不到它是按八卦布局的。中间是平层的三清殿,四周是三层的楼阁,通过暗道和楼梯串联。都是木结构建筑,中间大殿梁柱刷着土漆,周围楼阁则是木头本色。暗道和里间的采光,则是通过木格窗进行。因为是八卦布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井,天井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的。阳光透过窗户、天井,照射在建筑物上,形成了不同的光影,使得下午的八卦建筑,也有点迷离惝恍了。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高峰山上,还有老君殿、文昌殿、雷神殿等庙宇,均为木构建筑,内有许多名人题写的匾额,掩映在青松翠柏下,显得古朴而俊朗。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在上山石级的尽处,有一尊国内最高大的老子石雕坐像,两侧山岩壁上还分别雕刻有《老子八十一化图》和《全真七子功行图》。夕阳下,老子雕像也泛着金黄色了,甚是奇观。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一塔

塔是鹫峰寺的建筑遗物。因其塔身为白色,又名白塔。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据史料记载,鹫峰寺位于县城白塔街,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自宋始建以来,殿堂楼阁多次毁败,唯有白塔依然矗立。寺院的天王殿及大雄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县医院扩建被迁建,原址仅存白塔,成为白塔公园的一部分。

白塔坐西朝东,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塔。共13层,须弥座台基边长8.2米。体态高大,塔身各层均为四柱三间仿木结构,塔内有石梯旋转至顶。是宋代楼阁式塔的典范,展示了古代砖石仿木建筑的技术水平。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称其“大雄殿(明代遗构)之左侧白塔凌空,高十三级,甚峻拔”。

蓬溪三寺一观一塔

站在白塔广场上,遥望白塔,只见白塔历经几百年的风霜侵蚀,通体白色已然有了雨雪的印迹,但玉的质感,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在我所游览过的诸多砖石塔中,是没有这样美的感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