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甘肃段之通渭

标签:
重走长征路甘肃通渭 |
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一、二、四方面军都途经了通渭。
1934年8月13日,红二十五军到达最东边的新景乡,这是过境通渭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
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分三路纵队,从武山榆盘进入通渭,沿蒲家山、史家庙,到达榜罗镇;2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确定今后的战略方针,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决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决策;28日,在榜罗小学门前打麦场上,召开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千人干部大会;29日,出发攻占县城,这也是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30日,在伪县政府大厅,领导干部大会召开,晚上,举行了文艺晚会;10月2日,出发离开通渭。
陕甘支队在通渭的行军路线是:榆盘(武山)---蒲家山---史家庙---榜罗镇---文树川---第三铺乡---县城---寺子川---陇西川村(会宁)。停留时间是:9月26日~10月2日,共7天。
1936年9月3日,红四方面军由陇西、武山进入通渭榜罗镇一带,6日向县城进发,7日拂晓占领县城;10月22日全部离开通渭。
1936年10月12日,红二方面军经武山榆盘进入通渭。主力部队经榜罗、第三铺、马营、北城铺、义岗川,于17日进入会宁县地界。
红军长征在通渭留下的遗迹、遗址、纪念地有:县城文庙街小学毛泽东《七律·长征》诗首次朗诵地;县城南园红军文艺晚会遗址;县城红军长征公园;县城南屏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榜罗镇革命遗址(榜罗会议纪念馆、会议会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大会旧址、红军警卫团住宿旧址、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17处中央领导人住宿旧址、曹家岘战斗遗址、红军饮马池);马营喇嘛墩战斗遗址;马营苏维埃政府遗址和红二方面军指挥部;贺龙住宿旧址;华家岭阻击战遗址;华家岭罗南辉烈士之墓;义岗川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
游完武山拉稍寺后,沿县道、省道,到通渭榜罗镇。进入通渭境内,多旱作梯田,田里绿、黄、褐、白的,色彩斑斓。榜罗周边的山坡上,有许多光伏发电的电板,这也许是通渭重点发展的产业吧(查询通渭政府网站,得知这里风力资源丰富,光照充足,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现已建成甘肃省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通渭现的红军长征标识,是不清楚的。只在从榜罗到县城的每一个交通要道路口,有红军战士雕塑,但过了县城,往寺子川、义岗川镇方向,却没有了,以至于导航到了义岗川,找不到红军烈士陵园。县城,所有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纪念地,在干道路口都没有标识,就连新建的红军长征公园也没有找到,因此在县城的红军长征遗迹遗址都没有参观成。
榜罗镇,位于通渭西南部,距县城34公里,是西南部的中心镇。镇进行了环境、风貌整治,革命遗址已经成为了4A级景区。只是这样的景区,在我5月下旬来到时,几乎见不到游客,就连打造的一条老街,大多数商铺关门闭户,而且从门户上的尘土,可以想到关门时间还不短。榜罗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可以随意参观,没有中午休息的限制;红军将帅的住址、司令部住址等,要么现在有人居住,不让人参观,要么锁着门,都没有参观成。在镇区里转了一圈,太阳炎热,街上,人很少,主要街道上,商店都开着,但没有顾客光顾,其它街巷,还显得脏乱差,中午时分,餐馆里顾客也少,感觉这里不是那么繁华。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秦长城遗址、鸡川城遗址等,不过,不知是保护不够,还是宣传不够,路上又没有标志,从榜罗到县城的路上,本来想参观一下秦长城遗址的,也就没有实现。
交通不算便捷。仅有国道247从东南到西北穿过,国道247县城经义岗川镇到会宁侯家川一段,省46高速县城到定西市,其余地方,多数是县道。曾有几次,因为连霍高速天水至定西段没有通车,我到兰州,都是从天水走国道247经通渭到定西,然后再上高速,但通渭给予的印象,脑海里一片空白。
由是,通渭的旅游景点少,对外的知名度不大,知道的人不多,存在感比较欠缺,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等,好像尚未开采,加之又不是处于交通要道上,反映到经济发展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202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2亿元,在定西市7个区县中,排名第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3元。
对于通渭未来经济及红军长征沿线的发展,我的建议是——
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力争将从武山县城经榆盘、榜罗、第三铺到通渭县城的公路,升级为省道,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从而使通渭的交通网络,形成以国道、省道为主的“X”型布局;对红军长征路线,交通建设要与长征线路、长征遗迹遗址、未来的红色旅游相结合,使其不仅仅是交通干线,也是一条旅游和富民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