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甘肃段之武山

标签:
重走长征路甘肃武山 |
红军长征经过武山:
从1935年9月25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由漳县新寺镇,进入马力镇包家柯寨一带,到1936年10月11日,红二方面军离开榆盘进入通渭的一年多时间里,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经过现在的马力、鸳鸯、榆盘、高楼、桦林、山丹、滩歌、龙台、四门、沿安、杨河、温泉、洛门、龙泉、咀头等15个乡镇。
中央红军陕甘支队行军路线是:新寺(漳县)---包家柯寨—苗丰—杨坪---王家门---付家门---丁家门---鸳鸯镇---费家山---苏家村---七家岘---榆盘镇---下堡东---榜罗镇(通渭),时间是1935年9月25日至27日,3天。
1936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31军进入武山,转战50多天。
1936年10月8日,红二方面军左路纵队从礼县翻越分水岭进入武山的草川,经谢家庄、双碌碡、包家庄、李子沟、马皇寺、中坝、温泉、洛门,过渭河进入甘谷礼辛,10月11日,从礼辛向西经武山榆盘进入通渭境内。行程约3—4天。
在武山,红军长征留下的遗迹或纪念性质的有费家山毛泽东宿营地旧址、武山苏维埃政府旧址、丁门村红军宿营地、强渡渭河纪念碑等。
我从漳县新寺镇过龙川河,沿着武漳公路,向鸳鸯镇进发。
对于这个红色文化小镇,我在想,为啥不叫“武山红军长征小镇”呢?这样不仅符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而且突出了红军长征经过了这里。同时,这个小镇建设内容上,还遗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那就是“渭河”。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说到渭河,马上联想到陕西的关中和西安。既然渭河知名度很高,红军长征强渡的渭河,又在武山境内,凭啥武山不在“红军强渡渭河”事件上,广泛宣传,借以扩大影响呢?最起码,在途经武山、鸳鸯的高速公路、国省道上,要有“红军强渡渭河”的标牌标识;并疏浚渭河鸳鸯段的河道,恢复设置长征时的渭河码头,供游客游览与凭吊。
要导航到费家山毛泽东宿营地旧址,没有,只有费山村;公路边也没有去费家山或费山村的指示牌,只好导航到费山村看看再说。
村委会旁的土路上,立着一个木柱门楼,上面有一面党旗和“红军村”三个大字。村委会前的一块平地上,正在建设毛泽东宿营地(他住过的房子,已经荒废),现在按当时的原样重新复建,还在内部装修;旁边有毛泽东诗词墙、毛泽东在费家山的故事、红军超市、红军塑像、农家乐等;周边的农舍,进行了统一的粉饰,倒还整洁。我到来时,村子里只见到一位农妇,几个正在修建的工人,就连村委会里,也是大门紧闭。
中央红军陕甘支队途经武山的乡镇,除了漳县新寺到鸳鸯镇这一段,因是沿着榜沙河,有武漳公路贯通,鸳鸯镇也有高速、国道穿过,交通便捷外,其余的路段,从鸳鸯镇到费家山,再到榆盘镇,就没有交通干道相连,只有县乡道,而且又在黄土高原中穿行,路窄弯道多,交通是不便捷的(费山村到榆盘镇,只有26公里,行车时间要50分钟)。我在想,武山何不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将鸳鸯至榆盘这一段,作为红军长征路,进行规划、建设,与草滩高山旅游景区、水帘洞景区相结合,成为一段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于一体,可徒步、骑行、自驾、露营等的环武山北部旅游观光路呢。
然而,纵然物产丰富、文化璀璨,不得不说,武山在把这些优势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23年,武山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19亿元,在天水市7个区县中,排名第5;累计接待游客4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84亿元,人均消费只有414元,低于全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500—1500元的水平,就连远在唐朝就很有名气的夜光杯,在武山一些旅游景点、城市里的商店里,都难见踪影,更不可能被游客购买了。
武山如何将众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优势,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也许会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