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与妻诀别书”后,除了原本认识林觉民的人之外,并不直接认识他的人,也都为之动容、难以忘怀吧?!虽然是一篇短短的书信,但是蕴含其中的满腔心意,也包含了他这个人真实存在的证明;而他的身影也会投射在读完这封书信的我们的心底,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11年3月26日,正是辛亥【黄花岗之役】前夕,曾在日本庆应义塾攻读哲学的林觉民,写了一封“与妻诀别书”给夫人陈意映,情致殷殷、缠绵悱恻,不知使多少青年男女同声一哭。
在这封脍炙人口的绝笔情书中,林觉民叙述了他的不舍、不甘,与不能不舍生取义的无奈!谈到二人的恩爱,追忆花前月下,甜蜜的景翳彷佛如在眼前:『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幷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谈到孩子,他期待妻子『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且『教其以父志为志』。整篇文章中,尤其『……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这一段,更是当代公认的「化小爱为大爱,灭小我以成大我」的经典。

讲到林觉民,永远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他是不是烈士?当然!有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绝对!古今中外,没几个人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情操。
但他不只这些!他也是个年轻人、留学生、爸爸、儿子。如果永远只从「抛头颅、洒热血」的角度诠释他,难怪现代年轻人反应冷淡。世故者看年轻人,都觉得他们「不聪明」;但世上若都是「聪明人」,就没有任何变革会发生。国父自己都说,革命初期「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此特质,那就是「青春」。

成年人总爱感叹:现在年轻人不比从前了!年轻人有没有差的?有!哪个时代没有?但我们却看到很多林觉民,只是在不同领域。一百年后的今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创业、做志工、做面包、设计时装、跑马拉松…他们也许没有牺牲生命,却和林觉民一样「执着」、「深情」、「浪漫」;在成为「国家之光」之前,也被讥笑「不聪明」;但他们仍坚持梦想,不断创新。
「创新」,就是这个时代的「革命」。每一个试图创新的年轻人,都像林觉民一样在推翻满清;若这样看,林觉民就属于所有年轻人,和仍有青春精神的成年人,及在保守体制下「不断创新的人」。

林觉民的「为天下人谋永福」、「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精神及事迹,已为多数人淡忘;现今普遍性缺乏道德及爱社会教育,加上个人主义高涨,追求物质享受,价值观也巨变。
摊开报纸,白纸黑字,从头版到报尾,一径是掳人勒索、子女为钱弒亲、豪门出手阔绰…。打开电视,更是让人不敢恭维,荧光幕上,美艳粗俗的「时尚女王」巧笑倩兮,展示动辄以百万计的名牌皮包好几只,还声称:『家里类似的皮包还有好几十个!』,名人偷腥,媒体一定在绯闻对象身上大做文章----山寨版名牌、租来的豪华轿车;豪门嫩妻,每一出现镜头前,穿着的服装、耳环、戒指,都被刻意圈出,打上亮光,并标示出昂贵的价码!!
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居上位的人本来就少,在底层的人必多,只有底层的人稳住了,才能全民齐各就所长发展努力,而不必浪费资源在弭平社经差距过甚所引发的人心愤恨上。人心被这些对老百姓而言,明明遥不可及、却又确实存在眼前的豪奢,招得忽忽若狂、气血贲张;整个社会上下一心在名牌包、豪宅、昂贵轿车间打转,在这样的氛围下,社会必然长期为那些潜伏的未爆弹感到惶惶不安。
相信许多人都希望留下自己活过的证据。我们十分能够体会很多人老了之后想写自传的心情,因为「人生是自己的作品」,所以把人生的历程写成书,当然是件好事;日本人一向强调不说出口的美学,所以写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信中,可以诚实吐露难以启齿或是一直埋藏于心中的想法;现代社会电子邮件已经蔚为主流,而书信往往也不是亲笔书写,而是印刷出来的文字,可是提笔写下的文字,总是让人觉得安心,大概是因为我们往往能够想象远方的人在书写时的情景;所以,这些亲笔写下的文字,显然也把书写者留给了这个世界。
林觉民“与妻诀别书”,留下活过的证据;就是具有这么大的力量。

再笔:
【黄花岗之役】80周年,我接拍了连续剧《丹心照汗青》,饰演林觉民。
当年,臺湾只有三家无线电视台,分别是台湾电视公司[台视]、中国电视公司[中视]、中华电视台[华视],三家电视台无论节目质量、收视成绩乃至广告业绩都竞争激烈;为了迎接「黄花岗之役」80周年纪念,各台都磨拳擦掌精心筹制最具有意义的戏码;是年,台视于3月29日青年节当天推出《丹心照汗青》,该剧是强调先烈先贤的开国精神,重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与其妻陈意映的动人爱情故事,同时也从真实的历史与情感等多个角度诠释了这封「史上最动人的情书」----“与妻诀别书”。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林觉民“与妻诀别书”时,虽然自己尚是不谙世事风情、懵懂初开的少年,
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那种感动却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多年来,这篇文章一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之一,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悲从心起,为作者悲、为他心爱的妻子悲,为他们忠贞爱情所遭遇的不幸与无奈悲。
这也是让我在辄出电影档期、排除体力透支等等的种种难题下,答允演出此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使我无法推却的因素是:此戏首次担负起制作人重任的曹健、鲁直两位父执辈[曹健叔在许多部电影中出演我父亲],发动「紧迫钉人」、「苦口婆心」的热情攻势,加上台视动员了所有一时之选的演员加盟演出[方声洞、冯超骧、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革命烈士则分别由刘德凯、刘延方、车轩、丁鹏以及邹森扮演,勾锋饰演孙中山、黄兴饰演者是江彬。],我在“盛情难却”的包围下,只得答应演出。
扮演林觉民如此重情重义,高尚正直的人,也是对自己的心灵的一次历练。

林觉民是烈士、更是情人。他和意映「并肩携手,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他怕意映在他死后伤心,宁愿意映先死,自己受苦;他无事不语,原本要告诉意映起义的计划,但一看到她腹中之子,就说不出口;他「有勇气牺牲生命,但没勇气伤太太的心」。
《丹心照汗青》的导演是林福地,此剧是林福地成功执导闽南语连续剧《旧情绵绵》、取得收视佳绩后,转任黄金档播出国语连续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在拍摄这幕戏时,导演林福地运用了双边对切的手法拍摄,一组镜头是“我”伏案在给妻子写着《诀别书》,一组镜头是“我”的妻子在读“我”的《诀别书》,镜头前的我彷佛已经化身成林觉民,“我”在给妻子写这封诀别书时,内心的情感非常复杂,一方面“我”对妻子有着无尽的爱恋,对家庭有着无比的眷恋,这些都让“我”无法割舍;而另一方面“我”又十分清楚,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了全天下老百姓的生活,“我”纵然有万般的不舍,也不能局限于儿女私情;“我”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与激动,强忍住眼中的泪水,提笔写下这封“与妻诀别书”。而另一组镜头中与我多次合作的搭档张璐,扮演的“我”的“妻子”,在读信时也已是伤心欲绝,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的滑落,痛哭失声。

我和张璐毕竟是合作多次的搭档[从电影《大霸尖山》、电视剧《满庭芳》、《庭院春晓》到《情深深》],默契十足,虽然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场景演出,我俩仍然将“我”和“妻子”生离死别的情境,表演的丝丝入扣、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为剧中的“我”与“妻子”同掬一把热泪!!
【注】:
《丹心照汗青》播出赢得不凡回响与收视佳绩;制作人曹健、鲁直也获得在同年光辉10月继续制作: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江山万里情》。
由此印证影视圈一句永恒的格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走过风风雨雨、看尽影坛起伏』
世界因“有情”而美好,但是,没有常好的明月,也没有不谢的花朵;整个自然界都是无常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在「昨天、今天、明天」里转瞬流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