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聂小倩对书生宁采臣诉求:『我不是人,我是鬼…求相公带我走,免得我做孤魂野鬼,漂泊异乡…』;描写“人鬼情”或“人鬼恋”类题材的电影中的男女主人翁,无不苦苦相爱,他们超越生死,亦正亦邪、亦虚亦实,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但终因阴阳陌路,而不能相见倾诉衷情;这种超越时空的生死之恋,往往如同黑暗中绽放的烟花般,昙花一现…

不管甚么年代,不管地球的甚么角落,只要有电影的地方,那怕是好莱坞、中国、台湾、香港、泰国、印度、菲律宾……「鬼片」永远不缺席,所有影迷都会到戏院去「活见鬼」一番。
《倩女幽魂》改编自清朝文人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节“聂小倩”;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奇女子,聂小倩以其美艳的外表、勾魂摄魄的气质和对感情的坚贞,让许多读者为之痴迷不已。最早的电影版本《倩女幽魂》,是1959年由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拍摄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直到1987年由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程小东执导的《倩女幽魂》,在当时彻底掀起了一阵古装与鬼片热潮,并造就了“聂小倩”这一经典银幕形象,引来无数后来者争相模仿……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华语电影工业在香港的崛起,《聊斋》题材的恐怖电影也开始进入经典殿堂;1959年,大导演李翰祥拍摄了《倩女幽魂》,改编自《聊斋志异》第二卷中《聂小倩》一篇,讲述了书生宁采臣(赵雷)与女鬼聂小倩(乐蒂)的人鬼书生恋故事,情节诡异,树妖姥姥逼小倩取采臣性命,幸得剑客燕赤霞所救,掀起人鬼大斗法,最后小倩借尸还魂,与采臣共谐连理。

全片采用了彩色胶片拍摄,片中,李翰祥导演尽显大师风范,细节考据,花尽心思,布景、服装华丽,道具精致,重新塑造情韵空灵、古风飘溢的古典世界;尤其许多李翰祥导演美学的「注册商标」---如繁复的推轨镜头与人物动线、层层掩映的布景装置(纱帐、帘幕、窗漏、竹叶松针等)、或者不仰赖对白,仅靠演员眉眼表情演绎的「默片段落」等等,在《倩女幽魂》片中已灿然备陈。

戏里,李翰祥在经营气氛上有其不凡表现,他一反常态的没有使用特技,而是巧妙的通过场面调度和光线的变幻,烘托出了诡异、阴暗的恐怖氛围;几场恐怖紧张的戏,在光色控制及配乐、配音上,给人以较大的戏剧张力,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女主角聂小倩由乐蒂饰演,造型之美,叫人赞叹;乐蒂并没有将女鬼演绎得狰狞恐怖,而是把一个幽怨、内秀的女佳人的气质灌注于角色之中,使得观众在欣赏一个恐怖故事的同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而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无疑标志着华语影人,已经揭开了将《聊斋》这一悠远的古典文学与当代影视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序幕。

1959年的《倩女幽魂》,入选1960年第13届法国的「康城影展」(另译坎城),此乃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彩色电影;乐蒂艳惊四座,被西方人誉为“东方最美丽女明星”,乐蒂气质高雅、个性幽娴恬静,清丽脱俗、艳绝人寰的古装扮相也最受观众欢迎,所以得到“古典美人”的称号,至今无人能及。

乐蒂的美貌,让许多老外都为之美貌惊叹不已;可惜也是个薄命红颜,仅仅在世间停留了三十一个年头,真的是象王菲唱的“就象一只蝴蝶,来的快也去的快”,蝴蝶太美,但是生命相当短促,正好用以形容乐蒂以及和乐蒂一样的薄命的女子。

看着《倩女幽魂》这部爱情电影的永恒之作,再联想到「人生在四季交递间,流露生命无常、人性本善的至情」,更像「夏夜绽放的烟花,璀璨之后是无尽的虚无」,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
《倩女幽魂》里李翰祥强化了原著人物性格,为数十年后,《倩女幽魂》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拍,奠下基础。

1987年,由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了《倩女幽魂》一片,本片承袭了李翰祥《倩女幽魂》的片名和故事蓝本,不过在两位新武侠电影怪才的打磨下,却使得影片呈现了另一番夹杂着恐怖与幽默、结合着古代故事与现代节奏的独特样貌;特别是王祖贤所饰演的聂小倩一角,将最新的时尚女性元素与封建社会的孤苦女鬼揉合得天衣无缝,成就了《聊斋志异》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浴火重生;由于影片的成功,1990年和1991年《倩女幽魂》的原班主创又接连推出了《倩女幽魂2:人间道》和《倩女幽魂3:道道道》,这套十几年前的《倩女幽魂》三部曲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

而在进入2011年的今天,导演叶伟信又带领三地影人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倩女幽魂》,可见《聊斋志异》在华语电影改编中的生命力,绝对是永恒的。

其实「鬼片」也有「鬼片」的价值,吓坏电影观众并不是真正而唯一的目的;很多观众去看「鬼片」的动机是去寻求一种刺激、一种娱乐,娱乐给的形式有很多种,笑料是、情感是、恐怖也是…

当年影片卖端口的纪录可能早归尘土,观众反应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成为影迷间口耳相传的神话,只有影片里永恒丰富的视觉细节,能在近半世纪后的今天,还能让后辈观众重新感受到港台影坛早成绝响的巨片气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