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散文游记人民文学观音山美丽中国征文获奖 |
分类: 散文 |
说来这些都是江南乡村的共同之处,而具有文化个性的村落并不多见,廿八都则算得上一个。自古被地域文化抹上一层浓厚神秘色彩的廿八都,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深藏在绵延数百里盘旋起伏的仙霞深谷之中,地势险要,四方关隘拱列,东有安民关,南有枫岭关,西有六石关,北有仙霞关,易守难攻。廿八都,古朴而又奇异的地名,就足以让你遐想。追本溯源,宋代以前,廿八都称“道成”,北宋熙宁四年(1071),江山设都四十四,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建制,此地排行第廿八,故得名廿八都,后来一直沿袭这个名称。现今,江山市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古时从浙入闽、或从闽入浙,翻岭过关到达廿八都时,需要一整天,适应过往商旅的服务业遂兴旺起来。到清朝时全国长治久安,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廿八都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迄今为止,发现国内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的村落,独此一家。廿八都还有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镇上的方言多达14种。这是历史上频繁的战争所致,使廿八都成为屯兵和移民的最佳选择地,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
廿八都,是一座遵循传统文化个性的古镇,令人目眩神摇,恍然隔世的感觉顿时弥漫我心间。难怪乎,诗人王浙成在考察廿八都时情不自禁地吟诵:我不知道江南哪个古镇里/还有哪个地方/像廿八都那样成片成群/整条街整条胡同/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她像个谜存于苍茫的大山里......
古镇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镇南石质门额一方尚存,书有“枫溪锁钥”。一条街道与小溪并行,纵横曲折的深巷,神秘幽深的门楣,彼此紧密相挨的灰墙黑瓦古色房屋,自北至南曲折蜿蜒长达
要体验民居之独特,在廿八都可是再好不过了。文昌殿是这座古镇最有看点之一,时值仲春四月,文昌殿院庭花卉开得正艳。它建于清宣统年间,共三进四天井,所有梁枋、脊檩、天花板,均绘以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龙凤、花鸟等,牛腿、窗扇、户格、栏板等木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整个建筑融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木雕艺术于一体。文昌宫壁画精致美丽,丰富的彩画特色非凡,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古镇上的典型豪宅有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为主;姜家从经营油料到以开布行为主;金家从经商到以收租耕读为主。古镇重点保护的36幢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这“四大家族”的宅院。
杨家宅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气派宏大到让人瞠目……杨家宅后院的石壁上凸显着几个朱红大楷字“灭资兴无”,它见证了古镇饱经沧桑变幻的历史履迹和岁月的变迁。
令人费解的是,一个仅有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有142个姓氏和14种方言,想必在中国是绝无仅有。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古老的小镇拥有如此之大的凝聚力?迄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保留至今的主要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灰山腔”、“岭头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十多种不同方言,小区域的方言仅几户人家通用。但在镇上通常听到的只有一种方言——“廿八都官话”。而“岭头腔”实际上是福建汀州方言。“溪下腔”是福建泉州、莆田一带方言,也称下府腔,是指福建下八府的方言。“洋田腔”、“河源腔”,是位于浙、闽交界的浮盖山麓两个小村落使用的方言,受浦城方言影响较大,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属于一种方言的变种。
这一奇特的语言起源,大致从明末郑成功父子镇关起至清朝,自古廿八都是仙霞关、枫岭关守军的屯兵之地,最多时有马步兵一千五百多人,不比当时居民少,各地来的军民在镇上生活,语言不便,清朝军营中不准讲方言,强行推行官话。守军在廿八都强行推行官话,商家为了招呼好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讲官话,但都带点南腔北调,时间一长就成了廿八都镇的标准方言。“廿八都官话”源自关上守军的通用语,因而也称为“关话”。这和福建的浦城方言有相似之处,廿八都人为什么都会讲普通话也就不奇怪了,包括临近的闽北各地乡村村民,都能普遍讲普通话。同时,廿八都人也很为自己的“官话”骄傲。
有识之士说得好:“在世界行走,为廿八都停留。”在悠远深邃的历史中,廿八都,以它发轫生成的独特文化,吟唱出幽邃旷远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