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节”夜记(散文)

标签:
“开路节”夜记祭拜民俗散文 |
分类: 散文 |
(昨晚因为没拍下“开路节”祭拜仪式,故借电影《台北来的插班生》给“开路节”劳作村民们发放黄米果剧照充当)
夜,驱车回归,在高速路口发现十余位上了年纪妇人在路边烧香祭拜,像是在进行什么古老仪式。路边一角摆满了祭品,陈列着诸如食肉、水香,果品,香烟、金箔纸扎等三牲九礼,大抵是献给神灵的。向来我不把民间敬神灵仪式看成封建迷信,汉代王充《论衡·解除》曰:“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是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天地,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是以事神致福,从而达到精神慰藉,这个“神”并是人们心中的敬畏之意,与迷信无关,是通常说的对天地要有所敬畏。
出于好奇下车询问,方知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是闽北地区十分流行的“开路节”。只见妇人们各持一把香火,虔诚地朝东南西北方向轮回祭拜,口中念念有词,内容虽听不全明白,大抵领会“喜庆秋收,恭喜添丁,八通四方,保佑平安”云云。我问一妇人,为何要在夜半三更在路边朝旷野烧香祭拜,妇人说,为明天一大早男劳力出工修路图吉利,我说,现在早已不需人工修路了,妇人说,这是传统,这天村里乡亲还是要出这个工做做意思的,再说如今出门打工的多了,求出门人在外人保平安。
闽北(大武夷)自古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是福建文明的发祥地。尤其唐宋中原文化南移以后,闽北出现过农工商百业兴旺,文治教化,人才济济的局面,如柳永、朱熹、宋慈、李纲等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建安木刻一度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朱子学理集大成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给闽北带来百业兴旺,文明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几千年来,闽北这块热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形成具有闽北特色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也是蔚为大观,就拿民风纯朴的“开路节”来说,这个节日是闽北特有的民间习俗,它始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主要遍布在闽北武夷山、松溪、建瓯、建阳、顺昌、浦城、政和等农村一带,被视为修行善事的传统美德,其内容健康,积极上进,形式活泼,富于开拓意识,深受老百姓欢迎。每年这一天各村男劳力都自发组成若干支队伍,自带锄头、柴刀、土箕,到本村所辖道路劈草、填洼、补石块、修整路面、开挖沟渠,铺设便桥,迎接新秋大忙之季的传统节日。因为是行“积功德”,村民们都会主动参与,如村民有其他事也须搁置,除特殊情况外,需要说明情况,并用一定的物资充当劳资。这天中午、晚上还集中用餐,称之吃“添丁饭”,丰盛的饭菜由添丁人家准备,即本村自上年八月初二到年八月初一有添丁之家,都要出“添丁米”,如生男孩要多出一半,这是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除这点带有封建色彩外都非常健康。当年娶亲户也要出米,恩赐来年早添贵子,还要给参加劳动者分发黄米果、茶叶等食物犒劳村民。晚餐特别隆重,菜谱主要有猪肉、鸡、鸭、鱼、肉皮、蛋菇小角、甜丸子、麻子果、等荤菜;还有野兔、田鸡、山鼠、黄鳝、泥鳅、河(田)螺等野生特色菜;家常菜有拌生、腌菜、糟菜、糟蛋、炒黄果、炒煮豆腐等;辅助菜有香菇、松菇、蕨菜、苦菜等二十多种山珍。每户东家盛情款待,热情好客,端出家酿米酒,纯香无比。参加晚宴村民可尽情饮酒,互相敬酒,共祝丰收和家庭幸福。热情的东家每个家庭成员还会轮番给客人斟酒敬酒,以表敬意,有的还唱歌助兴,划拳闹酒;有的讲故事增添祥和喜气氛围,其乐融融。这一天村民们还可对《开路公约》条款做完善修订,待来年更好“积阴功”。
遗憾今晚没带相机未拍下这组为“开路节”前凑生动祭拜仪式场面,回到住所心不甘,带上相机又匆匆驱车赶到高速路口,可惜那拨信女们已离开现场了,只剩下一片惨淡的烟灰。
我想如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了高度信息化时代,交通高度发展,而今闽北村村公路也早已硬化了,各县市区也通了高速,交通公路引领全省在先。那么,为何闽北人还念念不忘八月初一“开路节”呢?迄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唯一答案:无论社会文明如何进步,而凡是有人文生命力的民间习俗文化就不会消亡,它的魅力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从中让我们看到民间民俗文化这棵古老的常青树,经过千年的沧桑岁月的洗涤依然淳朴,依然焕发出它的夺目光彩。
注“七月流火”:非形容词,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指的是农历,流火非指炎热,指的是大火星。火星是一颗大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由此得名。意思说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