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尾声(小说)

(2010-07-17 17:04:01)
标签:

小说

生命尾声

道德拷问

人性反省

当下人心参照

文化

分类: 小说

生命的尾声(小说)

/冯顺志

 

作者按:道德信仰危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破坏力,比之任何战争和经济危机都可怕。
  
这些年为了创作,常在外面奔走,无论是身处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间村落,都让我深触到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水准在每况愈下,它如魔鬼般的可怕咬噬着我的心灵。谈及道德问题,想起早年创作发表的一篇小说,旨意在
对道德与人性的一种铐问和灵魂的反省……如今再来看这篇小说,对当下的道德信仰危机是否有参照意义?

 

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这句话是古人说的,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方能做出结论。其意告诫人们生前做好人、留清名。中国人大抵都很注重死后的评价,从某种意义说死是一种再生的仪式,所以盖棺定论就显得特别的意味深长了。大人物如此,平民百姓亦如此。

钱钟生一生为人忠厚,品行端正,助人为乐。尽管老汉家境不富裕,然而只要乡村里的孩子们有上大学的,他都要赞助上一点,几十元的给一点,一百的给一点,虽不多,但老汉总是这么做。哪家急需救济,他慷慨解襄,助上一笔;隔壁家的崔大婶得到他更多的帮助。一点儿积蓄大多都花在困难的乡亲身上。逢上赶墟的日子,他也要在街上摆上一桶子上等好茶水,供乡亲解渴。整个儿茶岭乡亲都称他是天下第一等好人,即使他偶尔对人说了点过火的话,事后想想很是后悔,立马转身去向人家道歉,那场景感人呢。

现在钱钟生闭着浮肿的眼睛,躺在病榻上。这位前些日子刚做完七十大寿的老人,由于心肌梗塞,疾痼复患了,生命危在旦夕。

钱老汉向来教子严厉,常对儿孙说:“宁可自己吃亏,也勿损他人一星半点。”“人要有良心,才得以天意造化。”“做人服从规矩,没规矩何成方圆。见恶者要劝其从良,切不可为伍。”这种尽善的传统道德观和些许的宿命论始终支配着他的一言一行,从未越轨。

钱老汉含辛茹苦地过了一辈子,几乎没有过上享福的日子。到了老年,他时不时想起自己一生的辛劳和前半生贫寒的家境时,便会喃喃自语地说出令人费解的话:“人有阴阳八卦,人无完人,嘿,只怨自家有时犯浑呀……”

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感情深处该是怎样的复杂:钱老汉此时将生前的所作所为一一地在脑子里过滤一遍──欣慰的、欢乐的、痛苦的;遗憾的、悔恨的……

钱钟生已经几天不能入食了,微闭双眼,嘴唇发紫,艰难地断断续续对着守候在病榻前的两个儿子说:“儿呀,你们都已成家立业了……这俺放心了……这辈子,俺没造过什么孽……可是……人无完人……你们听明白……嘿,爹这辈子做了一件缺德事……那是在国家最困难时期,正是你们长身子时候……那日你哥俩饿得快咽气……爹就……就去偷了隔壁家崔大婶的一斗米……熬了稀粥才把你们救活了……事后,爹好后悔啊……催大婶也有一大家吃口呀……恨自家做了伤天害理事……可那阵子实在没法子……那以后爹心里总是不安……没脸见人哪……这辈子就悔这事儿呢。俺死后,你们量一斗米还给崔大婶,为爹谢过这罪……好让俺安于九泉下……否则俺是不能瞑目的……一定要还上……切记……切记……”说毕,钱老汉喘过长的一口气,安详地闭上双目。 

钱钟生死了,茶岭的乡亲们为他隆重送葬,老老少少一直送他到坟地;一路上乡亲们流了很多泪;哭的最伤心的是崔大婶。

钱钟生的儿子们,并没有忘却父亲的遗嘱,安葬后的第二天,量了一斗米还给了崔大婶。

 

                              作于1987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