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的精确与简洁是智慧之魂 文/冯顺志

(2009-06-05 14:58:44)
标签:

书简

语言

精确简洁

智慧

文化

分类: 散文

 

       语言的精确与简洁是智慧之魂

               ——致K同学

                           

K同学:你好!

  发来的十余篇散文习作收读了,对若干篇文字作了些改动,你再看一遍。 
  这几篇初看时还过的去,可认真琢磨就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老实说有相当一部分写得比较稚嫩,存在不应有的学生腔。构思也比较凌乱,几乎没有抓住想要表达的要旨,表述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语言上有不少疵点,
前后句子不连贯,阅读障碍——总是碰碰磕磕。文章内核关键还在于缺少“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说的“文气”就是指文章的气质、气势、气象,在你前段创作中就明显有这方面的欠缺,甚至还出现一些语基上的毛病。你是读师范的,这是不应该的,起码说明你没用心去写。前一段由于工作忙,无暇与你细谈,今天腾出一块时间来,选出几篇存在着语法、修饰、逻辑等方面明显问题的篇什作些分析,供你参考。

  一号篇:“……园林里只有我们俩人坐在树下,四周静静的,偶尔几声清脆的虫鸣,还有细碎的脚步声……”语法逻辑欠斟酌,一目之间,不觉有什么毛病,但细看,毛病就出来了。既然只有俩人静静的坐在园子里,“还有细碎的脚步声”是从那里来的呢?说明园子里还有其他人在活动,删去“只有”。“我们俩人”,——“我们俩”即可了,删去“人”“……你说一个人的生命,其实也如这样的树,在时间里成长、饱满,直到开花结果……和我谈起当年的种种往事……”“成长、饱满,直到开花结果”,语序有错。“当年”与“往事”——“当年”怎么又是“往事”呢?“当年”“往事”在语义上是同属表示过去式不能复叠,应为“谈起当年的种种事情”或“谈起种种往事”。
  二号篇:“长大以后,母亲还一样唠叨,心里有事的时候,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点的安慰,而母亲不会听你讲故事,她只是说,想想为什么?那种冷漠似在我的伤口上撒下一把盐。我沮丧地回到小木屋,静下心来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在母亲面前狠狠发泄一番……”——什么是“撒下一把盐”?那是在心灵上受到很大创痛之后又受到重创的形容,这样来形容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妥呀。“狠狠发泄一番”表达不得当。这两句子对母亲恐怕是曲解了,读者也难以接受。
  三号篇:“朦胧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照着小石子路,我与母亲紊乱的脚步声一紧一慢的在路上流窜……”——“脚步”而不是“脚步声”;“流窜”用词不当。
  四号篇:“……朋友出于好奇,那天晚上他躲在一个黑暗角落观察起小女孩……”——从前面的叙事语境来看,那位大人观察卖花小女孩的生活之艰辛,是光明正大的观察,相互间是陌生的,无须躲在黑暗角落观察,描述不恰当。“老人显得很平静。白发苍苍的老人,用微薄的工资来买花。”——白发苍苍的老人(文中说的是一位退休老人),何来工资?养老金、退休金都不等同于工资。
  五号篇:“现在回到那片山上,再看当年种下的树已剩无几,幸免存活的树如今挺拔高大……”——何谓“幸免存活”?只有幸免于难,明显的语病。“遥想在遥远的撒哈拉的沙漠那衣襟褴褛、蓬头诟面,一步一步跪的教徒们,艰难地爬蜒着……”——这段叙述文字牵涉到宗教信仰问题,描写宗教徒落笔要慎重。“衣襟褴褛、蓬头诟面”这样的形容描写妥当吗?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家马原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小说,内容牵涉到藏族宗教信仰问题,由于作家在宗教问题上的描写不慎,引起一场不小的民族问题风波,不利于民族间团结。

   等等诸如此类的毛病,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为什么要对你的这几篇文字作些语法逻辑分析以及在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呢?这关系到“汉字文化”的精确性与想象性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汉字文化”。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都能构成一番独特的景致与神韵。如“爱”、“恨”“好”、“人”、“山”、“水”、“文”、“学”、“天”、“命”、“大”、“小”等等,虽然只是一个音节字,但都代表一套丰富的概念和文化内涵。汉语最大特点是:它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最含蓄,信息量和想象力最大的语言,它的表达与叙述充满暗示性、会意性、想象性。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莎士比亚说:语言的精确与简洁是智慧之魂(大意),汉语能够做到最精确与最简洁,这本身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毫无疑问汉语是一种智慧很高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弄明白汉字语言的精确、简洁规律可循的必要。
  精悍、清新、流动是散文特殊要求和共同特色,散文的语言既要简练,又要畅达,简练与畅达统一的基础就是准确。没有语言的精确,状物、写事、抒情都成了费辞,如果语法上再出现毛病,尚不能表情达意,又如何能打动人心呢?好的散文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确,而且还要力求做到非常的强劲、透彻。所写的内容,不仅使人一目了然,更要给人一些心灵上的启照和震撼——给人一种“力透纸背”之感。一篇散文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种感受的最精彩的一面写出来,在选材时最忌材料的庞杂、冗散。尽管有时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但其材料都必须经过精心剪裁取舍。如大书法家、散文家朱以撒的经典散文集《古典幽梦》等,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虽给人以繁复的感觉,但细读不难发现其“复”中有“精”,似散漫却清晰有章,每一篇文章内涵统一和谐,读罢令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不忍掩卷。

  高楼平地起。现在看来你要正视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快进步。我以为人的才情和他的创作实力不完全成正比的,孟子说的好“知言养气”,它关系到作者的气质、情志、思想感情,无不影响和制约着创作。尽管你有些灵气,这只能证实你有了一定的创作潜质,文学的感悟力的确要有灵气,而更多的则在于对生活的感知和对事物的持久思考。感悟到的东西,不一定马上就能表现得那么的统一和谐,有的人感悟力强,随时可能产生灵感和创作冲动,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同样的生活,感悟的程度却不同,有的感悟的深,有的感悟的浅。有的能触摸到生活的本质,有的则只能触摸到生活的皮毛,这就是所谓的同样题材的散文却有高下之分的原因。散文不是直接再现生活,而是用作者深刻的感悟力去表现生活,所以散文创作中的心灵体验、感悟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优异的天赋发挥不当,同样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而天赋稍后者发挥得当,又经后天的努力,感悟力就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有的人靠灵感写得好,而有的人靠勤奋和积累去写同样取得成功的原因,这主要看他对生活是否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不断探索生活中的真谛,贵在敏锐与坚持。再者,散文创作不能有了一点感悟,还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没有把事物琢磨透切,就匆忙去写,这样的结果大多写不出好作品。思考与坚持同等重要,你思考多了,生活的积累丰厚了,很多东西积淀在你心灵深处,经过许多年的沉淀,感悟出许多生活的真谛,有了质的飞跃,水到渠成了。

  再就是语言基础一定要扎实,语言关一定要过。要让文字有质感和张力,让文字的涵义沉下来而不浮在表层,这是你现阶段所需努力的,所以你需要诸多的补课,也就是说要花些时间把语法、修辞、逻辑巩固好。就你前阶段散文创作问题,曾有几位报刊编辑和文友向我提示过,建议你进行一番严格的语言基础训练,我觉得很有道理。程先生还热心地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我,谈你文章的得失,十分诚恳地提出一些看法,当时我出于对你的偏爱,只看到你的灵气,急于求成地推介你的作品,忽略了你基础以及学养方面的不足,现在看来我对你有拔苗助长之嫌,这样不好,这个责任在我。

  你把原稿输一份,先对照一下我为什么这样改,要学会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文不厌改。现在有的初学作者写好了就急忙往外发,甚至多看一遍都没有,这是很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希望你不要有这个毛病。如果仅仅是发在自己的博客上自娱自乐,那倒不打紧。至于你今后的写作,恐怕以后我没更多的时间关注你的每篇作品,主要和你谈文章的大处,具体文字方面要靠你自己去磨练,再就是万不可浮躁,你还年轻,今后的创作路子还很长,希望你沉下心来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

  三年多来你在文学创作上是取得一点成绩,为你高兴。你说目前自己正处于文学创作上的“困惑期”,说对了,这是好事,说明你理性地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文学创作上的“困惑期”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这个话题待找时间我们再作探讨。为了在文学之路上避免少走弯路,建议你沉下心来读书,要耐的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我以为你还要补一大课——历史的和地域文化的两大块,要读懂一点历史和了解一些母体文化(地域文化),这课题如果没补好,恐怕在今后创作上会带来不少的缺憾。我想一位真正的作家对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是比较了解的,甚至是这方面的专家,大凡成功的作家没有不热爱、不熟悉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他们的文化底蕴最基本的养分是母体文化给予的,贾平凹就是个典范,要成为一位真正作家无论如何是越不过这个坎,很有必把它们研读好。
  总之看到你的成长,我由衷的高兴!今天和你谈这些,不仅与你交流,更是一种期望,啰嗦打紧,语气可能偏重,相信你能理解,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茁壮成长。

 祝进步!


                冯顺志
               2005年10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