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安置(散文)

标签:
发问灵魂生命感应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时不时想到灵魂问题,当然,我不会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那般凄切地追问。祥林嫂经过长期迷茫苦痛的思索,对灵魂所产生的怀疑给她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免除死后更深重的苦痛与恐怖。祥林嫂之所以害怕魂灵,反映在她生前对死的恐怖——死后被锯成两半;而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倘若能与儿子见一面,即使有被锯为两半的苦痛,祥林嫂大抵也会心甘情愿的。
祥林嫂从先前的恐惧中茫然地判断人是应该有魂灵的,要不怎么会被锯成两半;既然有魂灵,那就应该有个魂灵安置的地方,她所认为的魂灵安置是地狱或者“天堂”,然而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身负“罪孽深重”的祥林嫂都无法得到解答。我想这不仅生活在最底层的祥林嫂对灵魂的发问得不到满意的回应,就是以解脱人精神苦难的“禅那”,也无法解答她那可怜而又万般苦痛的发问。
作为文化巨人鲁迅面对“灵魂”这个问题只是借助作品中的“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理论,给人们找一个中庸的精神慰藉,从而反衬出现世面相的冷酷无情。
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乃是哲学的最原本的命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所有的哲学,不外乎讨论的是死亡、苦难、抗挣与罪过。其中对于人的生存的要旨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在他看来所谓死亡,即意味着从现象中的消失,意味着离开实存而进入纯粹的超验世界中去。于是就出现了哲学意义的灵魂命题——无论是深邃的哲学家还是社会底层的祥林嫂,总是这样苦苦地寻求灵魂有无的答案,我想这大抵是因为人最终走向的问题——身肉的与精神的指向。我作为有灵有肉之人,无疑也要沉入这个命题的思索。
有关灵魂的有无以及灵魂的安置,多少年来很是伤我的脑细胞,在一个失眠之夜,猛然想起一则老掉牙的寓言,说的是一个盲人和他的导盲犬——两者灵魂永远不可分离的故事,它揭开了我对灵魂念想的谜底。
在一次盲人过马路时被一辆车撞死了,与此同时导盲犬为了救它的主人,结果导盲犬也惨死在车轮底下。于是,主人和他的导盲犬一起来到天堂门前,希望能够一起进入天堂。正当他们就在要跨入天堂时却被天使拦住了,天使说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其中,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主人犹豫了,他们相依为命了一辈子,怎么能因此分离呢?!天使为了不为难他主人,她想出个办法,建议主人和狗通过赛跑,看谁先到达天堂门前就决定由谁上天堂。天使之所以想出这种办法,既是为了不为难主人,更是为了想让导盲犬进入天堂,因为人无论如何是跑不过狗的,这场比赛的获胜肯定是导盲犬。
故事的结果谁也不愿抛下一方,谁也没离开谁,
我对“灵魂的安置”的追问,哲学太艰涩没能告诉我,天使太肤浅也没能告诉我;而是那则寓言的“主人和导盲犬”告诉了我,让我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