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的安置(散文)

(2008-10-25 23:05:01)
标签:

发问

灵魂

生命

感应

文化

分类: 散文

            灵魂的安置

                             文/冯顺志 

    灵魂的安置(散文)

  时不时想到灵魂问题,当然,我不会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那般凄切地追问。祥林嫂经过长期迷茫苦痛的思索,对灵魂所产生的怀疑给她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免除死后更深重的苦痛与恐怖。祥林嫂之所以害怕魂灵,反映在她生前对死的恐怖——死后被锯成两半;而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倘若能与儿子见一面,即使有被锯为两半的苦痛,祥林嫂大抵也会心甘情愿的。
  祥林嫂从先前的恐惧中茫然地判断人是应该有魂灵的,要不怎么会被锯成两半;既然有魂灵,那就应该有个魂灵安置的地方,她所认为的魂灵安置是地狱或者“天堂”,然而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身负“罪孽深重”的祥林嫂都无法得到解答。我想这不仅生活在最底层的祥林嫂对灵魂的发问得不到满意的回应,就是以解脱人精神苦难的“禅那”,也无法解答她那可怜而又万般苦痛的发问。

  作为文化巨人鲁迅面对“灵魂”这个问题只是借助作品中的“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理论,给人们找一个中庸的精神慰藉,从而反衬出现世面相的冷酷无情。

    我想灵魂是应该有的,而我追问的理念与祥林嫂是载然不同的。生命有着灵魂的依附,即便生命形态消亡了,然而原先游荡在生命外壳的灵魂仍然存在着。叔本华认为死亡并非什么可怕的事,他的论点基于他的形而上学——即一切事物必有其生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事实——人死了,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灵魂仍然存在着,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叔本华精辟地道出——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叔本华把人类生命的另一体归结到无生命状态的灵魂状态。自尼采的悲剧生命的诞生之后,对人类生命的始源作了更深刻的辨证——生命的出现必然面临着生存的恐怖状态,因为人总是处在萌动状态,或者混沌状态。为此人类生命的创造意志,都是在恐怖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要克服它而快乐的生存,就必须有强性的权力意志为生命注入创造力。无论是叔本华还是尼采,始终是围绕着人类的现实存在与灵魂的超然问题展开论述的。

  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乃是哲学的最原本的命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所有的哲学,不外乎讨论的是死亡、苦难、抗挣与罪过。其中对于人的生存的要旨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在他看来所谓死亡,即意味着从现象中的消失,意味着离开实存而进入纯粹的超验世界中去。于是就出现了哲学意义的灵魂命题——无论是深邃的哲学家还是社会底层的祥林嫂,总是这样苦苦地寻求灵魂有无的答案,我想这大抵是因为人最终走向的问题——身肉的与精神的指向。我作为有灵有肉之人,无疑也要沉入这个命题的思索。

  有关灵魂的有无以及灵魂的安置,多少年来很是伤我的脑细胞,在一个失眠之夜,猛然想起一则老掉牙的寓言,说的是一个盲人和他的导盲犬——两者灵魂永远不可分离的故事,它揭开了我对灵魂念想的谜底。

  在一次盲人过马路时被一辆车撞死了,与此同时导盲犬为了救它的主人,结果导盲犬也惨死在车轮底下。于是,主人和他的导盲犬一起来到天堂门前,希望能够一起进入天堂。正当他们就在要跨入天堂时却被天使拦住了,天使说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其中,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主人犹豫了,他们相依为命了一辈子,怎么能因此分离呢?!天使为了不为难他主人,她想出个办法,建议主人和狗通过赛跑,看谁先到达天堂门前就决定由谁上天堂。天使之所以想出这种办法,既是为了不为难主人,更是为了想让导盲犬进入天堂,因为人无论如何是跑不过狗的,这场比赛的获胜肯定是导盲犬。

    ......

  故事的结果谁也不愿抛下一方,谁也没离开谁,导盲犬终于又和它的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地在它的主人身边。
    天使久久地徘徊在半空中,为他们的忠诚感动得泪流满面,顿时天上飘洒着忧伤而又美丽的细雨。天使终于憬悟了:只有在人世间经受过共同患难者,无论他们于今后在天堂还是在地狱,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无论什么力量也无法将他们拆散。

    这个寓言说明就不言而喻了——寻求解答了“灵魂的安置”问题。我想真正的灵魂必须有生命灵性的感应,理论上佛教“禅那”里可以得到诠释——佛教看众生,从无看起,向着成佛的目标迈进,六道轮回,以最终是否成就大智慧与幸福来论断。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一体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便是佛性。我想天使尽管有灵性,但缺失生命个体的灵魂感应,而主人和导盲犬却充满了无生命状态的佛性——因为他们生前就已经将双方的灵魂紧紧地结合一起了,挠不可破。可以断言灵魂是有对应的另外一半,真正拥有的不是人的外壳,而是自己的灵魂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地方,只有灵魂中的另一半得到完美结合,才有守护的力量。至于爱,衍生开来说——我想,爱一个人,爱着真好,你是否那么执著葱茏地热爱着,像“主人和导盲犬”那样坚实的灵魂完美结合——爱我所爱的能共同抵达灵魂完美结合的境地吗?
  我对“灵魂的安置”的追问,哲学太艰没能告诉我,天使太肤浅也没能告诉我;而是那则寓言的“主人和导盲犬”告诉了我,让我释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