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晓风残月与冯顺志老师妄言“爱情中的哲学” 

(2008-05-09 11:44:37)
标签:

小说评论

三月

狂乱的表达

爱情中的哲学

晓风残月

文化

分类: 评论

  晓风残月与冯顺志老师妄言“爱情中的哲学”

                            文/晓风残月

 

  引题:回冯顺志评论文《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追问——解读晓风残月的小说《三

月,狂乱的表达》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依次提升,前两种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后两种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这其中的区别就是在一个字——觉。

    自然境界,可能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习俗去做事,几乎不需要觉解。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已,要有一定的觉解。

    道德境界,他意识到他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这种觉解使他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超道德的价值。

    晓风残月本来真不知道什么是哲学,冯老师在评论拙作时说:“主题是颂扬精神恋爱的,其目的是在探索当今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人的感情的迷茫与缺损的生命哲学问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冯友兰老先生在《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的对人生境界的阐述。说实在话,我的这篇不算小说的小说由冯老师的生花妙笔这么一评,一提升,直接由自然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甚至于天地境界中来了!晓风残月诚惶诚恐。

    无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处于自然境界状态下的一篇自由抒写之作,竟引起了冯老师的诸多感慨感悟,“老冯的评论写得漂亮,超过小说本身”,此言不妄。冯老师评得最多的倒不是这篇文章的语言不是文章所含的文化底蕴也不是这篇文章的结构(结构恰恰是本文的致命弱点。为鼓励新人起见,冯老师笔中常常是只见新人长处而淡化短处甚或不提短处这样的苦心,不知其它初学者能理解否?晓风残月是能理解的)而直接进入了这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状态,这又是现实中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冯老师的慧眼所在。

    在《中国式的离婚》中,编剧向我们描述了中年人生的婚姻状态。婚姻的背叛有几种形态,有身的背叛,有心的背叛,有身心俱叛,还有,就是什么背叛也没有,只是“审美的疲劳”,就只是审美的疲劳也可以分道扬镳!这是不是现代人注重了生命质量的一种进步的体现?网络(当然还有手机)只是为各种的背叛远离和“审美的疲劳”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而已。其实,错不在网络本身的。“审美的疲劳”,谁也没有错,谁也都有错,你又能说是谁的错,是不是?如果真要找什么罪魁祸首,那就是时间,那就是距离!“几千年来不是没有爱过,有的。一潭水流进了另一潭水,如果这也叫爱的话,我无言!合二为一,看起来盈盈的,鼓鼓的,挺幸福美满的样子,一脸的夫妻相,两潭水,文化之水!爱,就像了左手握右手那样自然、天经地义,没有情节,一开始就知道了结果!这当然是爱,人们艳羡的。”这就是审美的疲劳啊,并非说没有了爱。

    “我”,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个释放身心的途径,就仅仅是一种“释放身心”的途径,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是激烈的,这毕竟不合于“从一”的现实道德法则。“我”应该是一个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正因为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气质与传承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这正是无论网络多么地诱人给人无数的可能而大多数人最终回归现实、回复理性的原因,这也是无论由网络这个工具而生的种种多么美好而最终无法根本冲击现实婚姻的原因),所以,“我”的表达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的不加以节制,而实际上是中规中矩的。

    “这就是说,爱情是情感搏斗而产生的情绪的体验,一方面爱情需要渴望,一方面更需要持久。爱能不能持久,在于爱的心境能不能维持。而心境的维持又是依赖于内心的冲突状态,爱的现实双方都有一种追求的目标却又未能实现,只有这样‘我’与‘他’的爱才能维持的下去。但是他们都明确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心境是外界力量引起的情绪扰乱状态,当情绪扰乱状态恢复平静,心境也就消失了。所以实现‘虚无’的爱,心理的平衡,精神的依托也就结束。然而柏拉图似的爱的精神游戏,始终周而复始地煎煮着主人公心灵与灵魂。”

    这样的感情,这样的“爱情”,需要不需要持久能不能持久?这似乎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话题。什么叫爱情?据我的最不严肃的理解,爱情就是头脑发高烧时伴生的情绪。有的人是37度,有的人可能是39度,有的人可能是41度,无论现实中也好,网络中也好,没有人能持续地发高烧,要不会死人,不死,也会落得半身不遂!现实中退烧的办法就是结婚生子就是油盐柴米酱醋茶。网络中退烧的办法,最便捷的最不负责的办法就是割断那根细细的网络线,较为稳妥的办法,就是用心去慰藉心而无所求!无所求,这一点最为重要,也是退烧的关键,更是“持久”的秘诀。但绝不能把这一切视为一种精神的游戏,不是游戏,绝不是!比现实(这说法也有误,网络上的就不是一种现实?)更真,更强烈!刚开始,或是真真与假假,但一旦投入,真做假来假亦真,经过时间的过滤,留下来的,绝对俱是精华。试问,爱一个人,而无所求,有几人做到?“你的幸福是我的最大愿望”,给你爱情给你激情而无所求至少主观上无所求,这不是殉道是什么?这处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哪一种人生的境界?我想,应该接近于天地境界了吧?当然这需要双方同时达到这种境界而非一厢情愿。所以,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这番用心,有几人能解?有几人能悟?不能解的不能悟的反而由情而生怨生恨生出种种事端。假如是这样,我们还要网络做甚?

    实际上,文中的“我”并不迷茫啊,“我”爱得那么尽情爱得那么尽意,所以也就动人也就撕人心肺,所以也就有了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也就有了共鸣与反响。这就是真爱的魅力所在,人人心中有而未表达,人人心中渴望这样的女性青睐自己而非他人。这样的爱,定位于“‘虚无’的爱”,是不是确切呢?什么才不虚无?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是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耳鬓厮磨才是不虚无?是不是同床共寝才是不虚无?如果按此标准划分,那些同床异梦的婚姻是不虚无的,但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夜夜无眠抱恨终身?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啊!早有心理学家说过,人的需要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需要就越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用一句最通俗的或许是不太恰当的话来讲,就是“温饱思淫欲”。爱本身能当饭吃?但为什么人人追求人人向往?越虚无的东西就越实在,这样的辩证法,是不是又是一个生命哲学的命题?

    冯友兰老先生还说,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正因为这样,在漫长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才会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这一关于爱情的主题永唱不衰,永远是“付出”这同一个旋律的。生活中没有了爱情,不会去爱了,该是怎样的遗憾?文学中没有了爱情,那又是如何地寂寞和冷清啊?所以,无论何时,当我听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歌谣唱起时,当我听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样的旋律奏响时,当我听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誓言又再一次呈现时,我都怀着朝圣者一般的虔诚为天下所有的人祝福和祈祷。

  晓风残月斗胆,借此文与冯老师妄言爱情中的哲学。如有不对还望海涵与批评!   

 注:以前我常用晓风残月这名,现在,用了宜山宜水。冯顺志老师很详细地点评了我的《三月,狂乱的表达》(他的评论文章,已被转发到红袖的杂文一栏上),我就写了此文,与他讨论关于爱情的问题。在此向老师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