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二九八)
(2022-05-07 12:37:27)
标签:
俞樾茅盾丁帆吴嘉文化 |
分类: 陈香榭 |
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在孔网上找了好几本书,也都没有下单。这几本书,大致有俞樾《春在堂日记》、冯文炳《谈新诗》、舒芜《挂剑新集》、《舒芜文学评论选》等。这些年旧书买得多,纯粹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让生活充实而已,很有些古人所说的话,“不为无聊之事何以谴有涯之生”的意思,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还是很舒服的。生活嘛,人各有志,不必强求。
有天下午在大院开会,会议结束得不早不晚,正好步行出南门乘公交回家,路过一著名建筑,就上去看了看,上海三联在上边有一家书店,比较上档次。商家正在重装直梯,只好步行加扶梯模式上去。整座商城几乎没有什么人,显得空旷寂寥。这是疫情时期的常态,很多的行业,都是如此。书店临窗设有一排座位,有几对年青人在看书学习,倒也很是安静,环境亦很雅致。选了几本书,有茅盾著《在生活逆流中》,上海三联书店二〇二〇年八月出版,是作者回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自己与当时文化艺术界一些人物交往、交集情景的文字,汇为一编,这些人物中,有鲁迅、瞿秋白、朱自清、冼星海、夏衍、萧红等。这些文字都是从《茅盾全集》中选录出来的,放在一起,倒也很为壮观,这种编辑方法,是近年来很为常见的手法,尤其是对于一些畅销的作家作品来说。当然弊病亦是鲜明的,就是与作家的其他文字集子重复的篇目有时较多。另有一册丁帆著《先生素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一月出版,同样是写人物的文字,涉及有章培恒、陈白尘、程千帆、汪曾祺、潘旭澜等一众学人文士,很有精神雕塑的味道。这几年喜读此类文字,就是欣赏所写人物身上蕴在的精神气质,很多都是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极其欠缺的。精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它又与时代与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与个人的修为相生相加,有着一种看不见的、神秘的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对照的照片集合,把五四时期与当下,同类的人物头像放在一起,高下立显,鲁迅、胡适等人的容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象,岂是今人可以望其项背的?!确乎如此,此亦为没有办法的事。
还选得一册欧体字帖,《化度寺碑》入门读物。欧体大致都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世范,但《化度寺碑》与《虞恭公温彦博碑》又很有意思。不过这几种碑帖,版本亦较多,且差异偶尔较大,临书者在选择问题上,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的。絮叨一点图书定价,大致二〇一九年是一个节点,以前出版的图书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后来就很贵了,让人有买不起的感觉。当然网购也是一种捡便宜的方法,新版图书大致都在六折左右,加上运费,略有上浮,但还是很便宜的。
吴嘉兄新近北上如京履任新职,聚过一回,席间炜评先生云有新出诗集相赠,微信发过地址,许是疫情影响,图书尚未收讫。刘诗以气势与用典胜,数年来涵泳无数,颇为舒怀。有一首诗,最近为马治权先生所深喜,多次书写,展示于朋友圈,亦很得我心,“一流人在二流堂,打出好油千百缸。愿借先生几分气,楚歌四面不投降。”(《读邵燕祥先生打油诗》)吴嘉此次北上,长安城的热闹又少了几分。此兄深蕴诗人气质,单纯而热烈,却又有职场的谨严,数年来随着他混场子,好酒是喝了不少,真是长安米贵的初心亦淡漠了,而此一别,实让人有依依惜别之情生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