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子监,是唐代国家最高学府和管理机构。在两汉时,称之为太学,只是到了隋大业年间,才改称国子监的。唐承隋制,便仍以国子监相称。不过从名称亦能看出,在职能上,“学”之外,又增加了“监”即“管理”的职权。当然,“国子监”之名在唐时亦曾多有变更,或称司成馆,或称成均监,但最终还是恢复以原称称呼了,且以后各朝代,大多沿袭了下来,以至于明清一代。
唐国子监主官为国子祭酒,级别为从三品,开设课程为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师生比例约为一比二十,生源主要是不同级别品官以及庶人的子弟,学生人数大约在两千人左右,唐太宗朝有超过三千人的记录。生源中还有极少数进修官员,更应该关注的是还有数百人的留学生队伍,日本、新罗、高丽、吐蕃等国都有。学生完成学业后,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和乡贡进士一样,取得出身以后再通过吏部考试放官。在唐后期,因为官宦世家子弟普遍厌学且懒惰,考科及第者人数就很少了,甚至不如地方科考录取率高,于是就慢慢变得不景气起来,生源几乎都出现了问题。
这里着重谈谈唐国子监的所处方位。据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及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等资料记载,国子监位于安上门外左侧第一坊务本坊西部。此坊北抵皇城,西邻兴道坊,南北阔三百五十步(500米),东西长四百五十步(678米),国子监占地面积为半坊之地,坊内除国子监之外,还有进奏院、房玄龄宅改的先天观以及众多官员住宅。对照现状,此坊南北在今体育馆路与环城南路之间,西至南关正街,东逾文艺路在陕歌院内三十米处。近年考古无遗存发现。
此区域与碑林现址,现实比对,隔了城墙与城河,且碑林现址向东已偏于文艺路方向。何正璜一月十九日《日记》云,“折路到碑林,此处本为唐国子监之故址。”似有偏差。实际上好些资料都持有此说。就此笔者曾微信就教于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先生,他亦仅是指出碑林现址为宋之文庙(孔庙)旧址。因而焦点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唐国子监内亦置孔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中就叙述到这件事,前后两座孔庙位置上到底有何关系,何正璜先生的说法是否有误,就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了,亦望方家拨冗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