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量

(2018-09-07 15:25:52)
标签:

苏东坡

刘凝之

沈驎士

陈迩冬

分类: 陈香榭

陈迩冬、郭隽杰选注《东坡小品》新版刊印,距离一九八一年初版印行,已经过去三十七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拟定书目的施蛰存与编选者之一的陈迩冬两位先生,却是相继去世了,因而,正如郭隽杰在再版后记中说的那样,这本书的重新出版,亦是对施蛰存和陈迩冬两位前辈的纪念。

很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是自己的手边书,看到新版,就重新购置了一册。偶然翻到其中的一条,《刘、沈认履》,是东坡读《南史》的札记,选自《东坡志林》。内容说,南朝时两位隐士刘凝之与沈驎士,脚上穿着的鞋,都曾被他人认为是自己丢失的鞋子,两人的态度一致,就都让他人认领了。后来,认领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鞋,就还了回来,这时,刘凝之的态度是“不肯复取”,而沈驎士的态度是“笑而受之”。于是东坡先生评论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驎士,不当如凝之也”。

逆来顺受、豁达大度,也许这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所谓的一种处事的风度了。古书上的文字,总是教人怎样做个“好人”的,除非你刁钻叛逆,非要钻研钱币的另一面。这在东坡先生身上,通过他的这则小品文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一句“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驎士,不当如凝之也”,品评二人优劣,递进了一下,便把他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度更是拔高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吕叔湘说,“大凡机谋之事,传说纷纭,则往往诸事集于一身,如包龙图、徐文长之比,又或数人共传一事,史传及民间故事亦多有其例也。”选编者在文后的品评文字中引用了这句话,以为刘、沈认履,虽都载于《南史》,也不过,大约“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传说”。典型的事件集中在典型的人物身上,来传导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却正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惯常使用的手段,虽然不见得就真正发生过。

这篇小品文字,亦曾被贯之以“刘沈处世”的小标题,出现在学生的考试试卷中,其中还有问题问到东坡先生这样品评的理由是什么?与其说是一种忍与恕的处事态度,还不如说是一种宽容、豁达的人生姿态罢。另外,这则文字,《东坡志林》中说刘、沈故事出于“梁史”,吕叔湘考证说即使是“梁史”亦应为“梁书”,且故事均出于《南史》而非《梁书》,看来只能是“南史”被写作“梁史”了。学生的试卷中,索性去掉了文首的几个字,亦避免了这样文字上的纠结,亦算是一种洒脱的姿态罢。

    是的,处世应有海量,海水岂可斗量,这不正是苏轼的一种人生观的体现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